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社交媒体上充满关于禁毒纪录片宣传和缉毒警察的英勇事迹。
无论何种情景何种理由,毒品这东西绝对不可以碰,别妄想自己是毅力超群的那一个。
谈到毒品,我们会想到“瘾”,这是最难戒除的“瘾”。
日常生活中那些无伤大雅甚至无足轻重的“瘾”,悄无声息的偷走了很多时间和注意力。
这“瘾”包含玩抖音,看直播,刷网页,看资讯.......疫情期间的长时间空档,无疑加剧了这些瘾。
这种“瘾”是喜欢吗,貌似不是,因为如果是喜欢,做完之后会感觉到愉悦,而现实是做完这些你会懊恼甚至会更加空虚。
1
体制内的工作没有强行的“KPI”体系,相反需要自我管理的时间增加。
很多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被搁置,却利用这空档放纵了很多。
经常狂刷抖音或者一些无聊的资讯到深夜,思想没有长进,健康没有保障,心境变得更加空虚。
大数据基于我们的偏好,向我们推送的都是我们想看到的或者乐意看到的。
如果你知识焦虑,那么你看到的都是知识付费;如果你物质焦虑,你看到的都是年薪百万财富自由;如果你就业焦虑,那么你看到的都是人才内卷,就业困难。
当然,如果你不求上进,那么看到的都是鼓吹丧文化;如果你追求舒适愉悦,你看到的是岁月静好一团祥云.......
说到底,这些媒体网络就是放大镜,放大你的欲望,加重你的焦虑,无限迎合你潜意识内的想法。
不自觉陷入其中,你会越来越坚信自己的偏见,放纵自己的欲望,关闭之后,无限的空虚,无力感。
没有激情做任何事情,只想沉浸其中,被挠的很舒服,想无止境的刷下去,因为关闭就意味着要面对现实。
2
最近学习了纽约大学教授亚当.奥尔特的作品《欲罢不能》,明白了行为上瘾的兴起背景、内在诱因以及解决方法。
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朋友圈点赞、微博热搜、抖音短视频、头条资讯.......每个都是引我们入坑的钩子。
如何测试你是否网络上瘾,书中给出了5道网瘾测试题,对照打分。
0=不适用;1=很少;2=偶尔;3=屡次;4=经常;5=总是
①你是否发现自己上网时间比预计要长?
②你生活里的其他人是否抱怨过你的上网时间?
③你是否有事没事地就要检查自己的电子邮件(微信)?
④你是否因为深度上网而缺觉?
⑤你是否发现自己上网时喜欢说“我就玩几分钟”?
7分以下,说明你没有网络上瘾的迹象。8~12分说明有轻度网瘾,你可能有时上网太久,但一般而言你能控制自己的使用状况。13~20分表示中度上瘾,也就是说,你跟互联网的关系偶尔或屡次给你造成过问题。21~25分表示重度网瘾,暗示互联网在你的生活里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自己测试后的结果是中度网瘾,意料之内。
作为成年人,对于网络的上瘾尚还可抵御。而学生呢,很多孩子都是极度依赖网络,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们过早的成熟,过早懂得成年人的世界,过早的焦虑。
很多自制力不错的也会深陷其中,那么导致陷入这种上瘾的诱因是什么。
书中通过老鼠实验得出成瘾的生理性原因是大脑释放多巴胺导致快感产生,其次就是所处的环境,如果周围都是网瘾患者也会加剧你的网瘾,最后讲到成瘾的生物学机制来源于痛苦,为了逃避心理痛苦,变成行为或者药物的奴隶。
成瘾的高发期往往是一个人面临压力和挑战的时候,大城市很多人会报复性熬夜,痴迷网络,原因就是压力大,通过网络喘口气,控制不好,就会陷入更大的深渊。
3
如何远离或者改善这种行为上瘾的方式呢,针对孩子和成年人的方式是不同的。
针对孩子,我们需要适当的干预,多让孩子参与自然活动,跟孩子面对面交流而非网络,并且限定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一个从小没有接触自然而一味活在手机里的孩子,大脑就像“腌黄瓜”似的,缺乏创造力。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这些上瘾习惯如何改变呢?
①不要动用自己的意志力。
本摩羯最擅长的方式就是动用自己的意志力,逼着自己阶段性不看,但下个阶段就会报复性反弹。所以首先态度上不要看成洪水猛兽,试着接受自己。所以与其动用意志力,不如隔断,所以把那些容易上瘾的软件都卸载掉了,省的自己总是忍不住想看。
②好习惯代替坏习惯
想看抖音的时候,听听樊登读书;想刷微博的时候,看看学习强国,又增加分数还增加党员觉悟性(手动点赞、玫瑰、拥抱);想看微博八卦资讯的时候,提醒自己他们的世界与我无关,挣着白菜价的工资,就别去操心挣着白粉价的明星了。
③改变语言方式
“不要”、“不能”、“不可以”这些词汇就像给自己下命令,潜意识丧失自尊和掌控感。试着改变自己的语言方式,“我可以”、“我能”、“我选择”,潜意识里让自己有主人翁意识和掌控意识。这种方式听到的比较少,可以尝试一下。
④改变环境
试着远离诱惑,比如手机不带进卧室。董卿曾经分享过自己就是手机不带进卧室,卧室里只有书。
⑤借助负面反馈
负面反馈是一种心理学的方式,也是一种“厌恶疗法”,比如被人发现玩游戏,可以向某个机构捐钱,是你不喜欢的机构。或者让家人监督,玩手机时间过久,就去做你最不喜欢的比如刷碗或者手洗衣服。
4
当然不是否定放松,但如果某些上瘾行为让你觉得没有激情做其他事情,没有探索欲和求知欲,你需要警惕了。
资讯爆炸的时代,需要警惕一些无用且有害的信息,一味迎合并不是对的,我们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发现内心真正需求太难,外在的杂音导致了太多“假需求”和“真空虚”。
总之,守脑如玉。
今日心情:要用智慧驾驭繁杂的信息,不然吸收的越多,反噬的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