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的可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我们生活在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拥有祖先们做梦也没想过的东西,生活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发现这些东西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求;我们被一堆现代化的便捷设备包围,却发现时间从来都不够用;我们可以任意规划自己的生活,却不知道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现代化的“成功”竟然如此苦乐参半,而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选择过多。选择过多引发焦虑,再加上后悔、适应、社会地位、社会比较、和影响巨大的最大化倾向对选择的影响,心理焦虑只会有增无减。
好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缓和甚至消除这些困扰,不过要真正做到这些可不简单,需要经过大量练习并提高自制力,也许还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但是坚持每一个方法都会得到回报。
1.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我们知道,拥有选择的机会对主观幸福感非常重要,但是选择本身也有劣势,选择越多,这些劣势也就越明显。拥有选择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缺点却以微妙的方式逐渐累积。也就是说,并非某个特定的选择出了问题,而是所有选择共同导致了最后的结果。
放弃选择的机会并不容易。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意识到,大多数时候对我们最重要的,是某个决定导致的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结果。就算你能得到更好的车子、房子、工作、假期或者咖啡机,如果你在做选择时很不满意,那么就根本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有过量的选择,才产生了更好的客观结果和更糟糕的主观感受。
要应对过量选择带来的问题,必须首先明确究竟哪些选择对生活来说是最重要的,然后把时间精力都集中到重要决策上,其他的则可以放到一边。通过限制选择的数量,我们就可以少做一点选择,多一点舒心。
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 回顾最近所做的选择,无论大小(买衣服、买厨具、决定旅游目的地、分配退休金、选择医疗方案、换工作或是换男女朋友);
■ 逐项列出做以上选择时采用的步骤、花费的时间、所做的研究以及做选择时的焦虑程度;
■ 回忆自己做选择时的感受;
■ 问问自己,花这些工夫去做选择,到底得到了什么。
这个练习可以让你更深刻地意识到选择的成本,让你放弃某些选择,或促使你建立一个筛选标准,确定需列在重点考虑之列的选择,掂量每个选择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比如说,你可以规定自己买衣服时最多只能逛两家店,或者安排假期旅游时每次只考虑两个地点。
这样限制自己看上去好像既困难又武断,但事实上,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早就采用了这种策略。你可能规定过自己聚会时最多只能喝两杯,虽然你非常喜欢酒,却没有贪杯。对很多人来说,做到这点并不困难。这又是为什么?
其中一个原因是,你听到过太多关于饮酒过量的有害信息。第二,你曾经喝醉过,知道这并不好受。虽然多喝一杯不一定会醉,可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呢?
遗憾的是,直到现在,社会上始终没有任何规定提及不可以买太多东西,而且你自己也感受不到选择太多给你带来的不愉快。如果你被这本书里的证据和观点说服,你就会明白选择过多自有其不好的一面,也就更容易接受“在两个里面选一个”这样的方法。这真的值得一试!
2.成为选择者,而不是捡拾者
选择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知道何谓重要的决定,知道何种情况下不应该作出选择,知道何时应该寻找新的选项,也知道如何选择更能凸显自己的不凡之处。能为自己和他人创造选择机会的正是选择者。不过面对海量选择时,我们通常会被迫成为捡拾者,只能被动地从已有选项里挑选。做选择者固然好,但要想多点自主选择,少点被动捡拾,我们就得学会在选择时自发地运用固有的习惯、习俗传统以及社会规范。
选择者有时间修正目标,捡拾者则没余地作出调整;选择者有时间避免从众,捡拾者则只能随波逐流。作出明智的决定需要耗费时间专注思考,只有选择者才能做到。
当你回顾最近所做的选择时,会更清楚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会发现什么是自己真正在意和不在意的东西。你可以:
■ 少花些时间决定无关紧要的事;
■ 用省下来的时间问问自己,在人生中的重大抉择中,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 当你发现现有的选项没有一个符合自己的要求时,不妨思考怎样创造出更好的选项。
3.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在选择过量的社会里,最大化者会受更多的苦。最大化者常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害怕后悔,不愿失去机会,害怕跟别人比较。当选择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时,最大化者将会非常地失望。
学会接受“够好”的选择既可以减轻负担又能增加满足感。尽管在客观上,满足者可能不如最大化者做得那么好,但是如果“最好的”可望而不可及,最后还是只能选择“够好的”,满足者就会比最大化者感到好受很多。
我们必须承认,有时我们确实很难满足于“够好”,明明能做得更好却没有行动是很让人懊恼的事情。此外,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在试图说服你,在有“更新更好”的选择时,仅仅选择“够好”是不够的。尽管如此,就算再苛求的人也不至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做一个最大化者,人们至少有那么几个方面会比较容易感到满足。关键是要学会拥有知足常乐的心态,享受这个过程,让它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不是让其任意发展。一旦成为一个懂得满足的有心人,和别人的各种比较就不再重要了,后悔也减少了。这样一来,即便身处这个复杂且选择过剩的社会,内心也会更平静。
然而,要成为一个满足者,需要你谨慎地反思自己的目标和雄心,使你做选择时能够设定“够好”的标准。要知道什么是“够好”,需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在乎的究竟是什么。所以你可以:
■ 回忆生命中那些曾经因“够好”而满足的时刻;
■ 仔细想想那些时候你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 把这些技巧运用到其他选择上。
很多年前,长途电话服务刚开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时,我曾经历过上面所说的过程。我常常打长途电话,被多家长途电话服务商的广告密集轰炸后,我很难克制自己不去找出最适合我的长途话费套餐。这些公司都提供了多种服务和资费组合,做对比非常费时费力,让人头皮发麻。
更麻烦的是,当我正要开始比较的时候,又会出现更多公司的广告。我知道我不想花时间解决这个问题,但这就像身上某处发痒,你总是忍不住想去抓。
然后有一天,我家的烤面包机坏了需要再买一个。我走进一家店,看到有两个牌子,两种款式,从中挑了一个,事情就解决了。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意识到,只要我愿意,我也能用同样的方式挑选我的长途电话服务。我松了一口气,好了,再也不用为此烦恼了。
4.别太在意机会成本
做决定之前想想别的选项并没有错,如果无视这些“机会成本”,可能会高估最佳选项的优点。可另一方面,我们对机会成本考虑得越多,就会越不满意最终的选择,所以反倒是不要多想那些已经被否决的选项为好。
光是想想那些被淘汰的选项的优点,就会削弱对最终选项的满意度,鉴于此,有人建议我们干脆把机会成本通通忘掉好了。可是如果不跟别的选项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自己所选的到底有多好。比如,所谓的“好投资”,就是相比其他投资,这项投资的回报率更高。由于缺少绝对标准,适当考虑机会成本也是必须的。
但也要谨记过犹不及。在这方面,次级决定可以帮上一些忙。当我们决定不去做某些决定时,就不需要考虑什么机会成本。成为满足者也可以有所裨益。因为满足者对“够好”的东西有自己的标准,和最大化者相比,他们更少依赖选项之间的比较。对满足者来说,所谓“好投资”不过是回报率比通货膨胀率高,其他的就不用劳神思考,不用考虑机会成本,不用去想如果把钱用在别的地方会不会更好。
在投资上,满足者比最大化者赚得更少吗?也许吧。他们会对这个结果不满意吗?很可能不会。他们会有更多时间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吗?这点是绝对的。
下面的几句小俗语可能有助于减少思考机会成本时带来的失望:
■ 除非真的很不满意,否则还是买常用的那款;
■ 不要轻易被所谓的“新款或改进版”所迷惑;
■ 没“痒”别乱“抓”;
■ 不用担心选了这个,就没有办法拥有其他新东西。
无论怎样,你总是会遇到很多新事物。朋友或同事总会跟你聊起他们新买了什么,或者去了哪里度假,所以就算自己不去找,这些改变你选择习惯的东西还是会亲自送上门来。如果你坐下来歇一会儿,让“新款或改进版”自己来找你,也就可以省下挑选和寻觅的时间,当你无法找到一个包含你喜欢的全部元素的选项时,也不用经历那么多挫折。
5.做不可逆的选择
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在允许退换的商店买东西,却没有意识到,当某个东西允许换货,我们就很有可能真的去换了。当我们可以对某个选择反悔,满足感就会降低,要是某个选择是不可更改的,我们就会采用多种心理机制,使自己将所选择的那个和别的比较时感到好受一点。如果某个决定是可逆的,这些心理机制就没什么效果了。
在我看来,做重大决策最能体现不可逆选择的威力。有个朋友告诉我,他的牧师在一次婚姻的布道中平静地说:“是的,人嘛,都觉得别人家的草坪更绿一点。”他的意思是,我们总是无可避免地遇到比自己妻子或丈夫更年轻好看、更聪明风趣、更善解人意而且更有共鸣的人。他的话让在场的教友大惊失色。
但寻找终身伴侣跟到商场购物不同,两者不能相提并论。面对更具吸引力的选择,收获幸福和安宁的唯一途径就是对自己说:“我已经选择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就算那个谁长得再好看,也与我无关。”挣扎于你和伴侣的爱是不是真的,苦恼性生活的质量和数量是否达到平均水平,以及总是想你能否做得更好、找到更好,皆是痛苦之源。一旦做了不可逆的选择,你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已有的关系上,而不是进行无谓的猜疑。
6.培养感恩之心
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很容易受比较的影响,比较的对象甚至可以是虚构的。同一种体验可以好坏并存,而我们是否对其满意,取决于我们关注的是哪一面。如果总是想象有更好的替代品,我们的选择就会显得很糟糕,而当我们想到有比它更差的选项时,我们的选择就会显得很不错。
下意识地用感恩之心看待我们的选择或体验,减少对消极方面的失落感,就能让心情变得更好。
研究表明,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感恩之心并不是自然自发产生的。一般来说,对已选选择的不满会引发我们去想可能的替代选项。要是生活不如意,我们就会想怎么才能过得更好。要是日子过得还不赖,我们就不会想它变差后会怎样。只要通过训练,我们都可以学会更积极地看待事物,对生活中的好事也会相应地感觉更好。
感恩也需要训练,听上去有点滑稽。跟自己说,“从明天开始,我会多注意生活中的好事”,这不就行了吗?但事实上人们本性难移。如果你给自己的目标过于笼统,就不会真的去做。不如考虑一下下面的简单步骤:
■ 在床头放个记事本;
■ 每天临睡前,在本子上记下这一天里发生的值得感恩的5件事。有时可能是大事,例如升职,或者第一次约会,但大多数时候会是小事,比如看到明媚的阳光穿透寝室窗户洒落房间、听朋友说了一句舒心的话、吃了一条可口的红烧鱼,或者在杂志上读到一篇好文章。
■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很傻,但如果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自然。你还会发现,原来最普通的日子里也有那么多事情值得感激。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对生活越来越满意,不再渴望找什么“更新更好”的玩意儿来改善生活。
7.告诉自己不后悔
无论是感到自己可能后悔还是真的追悔莫及,后悔带来的刺骨之痛都会影响人们的选择,有时候甚至会让我们不愿意做选择。虽然后悔在很多时候都有其合理性和启发性,但当它强烈地影响了我们的选择时,就该想方设法减少它。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减少悔意:
■ 采用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的标准;
■ 在做决定前,减少选项的数量;
■ 对决定的好处心存感激,而不要纠结于不好的方面。
生活是如此复杂,任何一个我们以为能改变一切的决定,其实都渺小无比。我有一个因一事无成而倍感挫败的朋友,过去30年来,他每天都在后悔自己当初放弃了去常春藤盟校读书的机会。他经常念叨:“如果当初去了常春藤,现在一定会不一样。”其实,就算他去了理想的大学,也有可能被汽车撞了,或者因为挂科而被开除,或者患上抑郁症,又或是突然就觉得不喜欢那个地方了。
我想告诉他的是,年轻时的他做了这样的决定,肯定有很多和他内在性格特征相关的复杂因素。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回过头去读一所名校,改变不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无法解决他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说,他的工作或者生活,不一定会因为上了一所名校就有所改变。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他能抛开那些后悔情绪,一定会过得更开心一些。
8.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
我们会适应任何有规律可循之物。生活艰难时,适应能使我们免受困难的冲击。生活不错时,适应就会让我们踏上“享乐跑步机”,消耗我们从积极体验中获得满足的能力。我们没有办法阻止适应的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对不同阶段的体验作出符合实际的期望。
关键是要记住,无论高档音响设备,还是豪华轿车、九百多平米的豪宅,都不会像我们最初体验到的那样,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欢乐。学会在愉悦感减弱后依然感到满足,当适应发生时才不会感到很失望。我们也可以采用满足者的策略,通过减少做决定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来减少适应带来的失望。
除了小心“享乐跑步机”之外,我们还要小心“满足感跑步机”。这是适应现象带来的双重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因为适应了某种体验而觉得它没有那么好,我们还会因为适应而觉得原先感觉良好的标准不够好了。此时,怀有感恩之心就能帮到你。想想那些让我们感觉更差的方面,能避免我们把现在感觉良好的事当成理所当然。
为了减少失望,更好地为适应现象做好心理准备,我们可以试试下面几点:
■ 买新车的时候要明白,无论你买的车多好,两个月后,你都不会像现在这样激动;
■ 少花些时间去找完美的东西,你就不会因为高昂的搜寻成本而减少从最终选择中得到的满足感;
■ 提醒自己关注现有的事物有多美好,而不是关注它们现在没有原先那么好。
9.控制过高的期望
我们对体验的评价大多受到期望的影响,若想增加选择的满足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对它们期望太高。然而说比做容易得多,尤其是在这个鼓励高期望的世界,到处都是选择,以至于让人以为总能找到完美选项。要想把降低期望的任务变得容易一些,你可以:
■ 减少选项的数量;
■ 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 留心那些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
你是否经常到了期盼已久的度假地点,却感到失望透顶?相反,无意中出现的惊喜,反而使精致的小餐馆和乡村旅店,比豪华法国餐厅和四星级大酒店更加让人愉悦。
10.学会避免社会比较
我们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体验。虽然社会比较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也常常减少我们的满足感。所以少一点比较,我们的满足就会多一点。类似“少管别人在做什么”的建议很容易说出来,但要做到就不简单了。别人在做些什么显而易见,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好像都很在意地位,因为有些生活中的重要资源(比如好大学、好工作、好小区里的好房子)只有同辈中的优胜者才能获得。然而,社会比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影响恶劣,所以还是少一点比较为妙。满足者比最大化者更懂得如何避免社会比较,学会接受“够好”,就足以降低对他人在做什么的关注。
我在其他的一些建议里也提到过,当用绝对的标准来衡量问题时,人们对结果的感觉会没那么好。不采用绝对标准,是避免社会比较的好办法。所以你应该:
■ 记住,“死后留下最多玩具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不过是汽车后盖贴纸上的标语,不是什么至理名言;
■ 关注让你快乐以及让你的生活有意义的事物。
11.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
随着我们面对的选择越来越多,选择的自由最终会变成选择的暴政。常规的选择过程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使每一天都变成煎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把选项的限制看成是解放而不是束缚。社会为选择提供规则、标准和规范,而个人经验则形成习惯。遵循规则(比如系安全带,一晚上喝酒不超过两杯)使我们得以避免一次又一次地作出费劲的决定,帮我们省时省力,把时间花在那些尚无规矩可循的选择上。
短期来看,次级决定也就是关于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深思熟虑,什么时候可以走捷径的决定,为生活增添了一丝复杂性。但长期来看,很多日常的麻烦将因此而消失,我们会发现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那些保留下来但还没有作出选择的问题。
想想养在鱼缸里的鱼,生活在这个受到限制但也受到保护的世界里,小鱼可以去试验、去探险、去创造、去谱写它的未来,而不用担心挨饿或者被吃掉。没有鱼缸也就没有了限制,但小鱼可能要拼尽全力才能活命。有限制的选择和有约束的自由,使得小鱼可以想象各种美妙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