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战争是一场奇特的全面战争,其中在科技水平和作战方式看似较为先进的一方几乎是一触即溃,鲜有胜绩;而表面上落后得一塌糊涂的一方却差不多是所向披靡,轻取天下,其中的原因,很值得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即使在明清交兵之时火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放眼当时的整个世界,没有足够强硬的肉搏部队作为掩护的火器部队,基本上都会在没有发挥自身火力之前,就被敌人的冲锋杀得七零八落。而明军的火器部队,到了明清战争中,尤为不可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当时的火器的射速与精度都差强人意,指望纯靠密集火力压制敌人的突击等于痴人说梦;第二.当时尚未发明现代意义上的刺刀,所谓“快枪”的矛头一类的类刺刀武器其实战效果非常可疑,一方面是没有太多战斗的检验(事实上笔者根本没有在比较常见的资料中见到过明军使用这些武器获得过一定战果的。),另一方面当时的明军大部分疏于训练,即使是精锐如“辽兵”,都是连相对先进的“鸟铳”(即日本所谓“铁炮”)都不愿意列装,而死守元朝便已出现的火门枪,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三眼铳”的主,试问这样的部队怎么可能大范围掌握拼刺技术。而不会拼刺,有刺刀又有何用?第三.明朝火器的质量监督有严重问题,实战中各种故障不断发生。关于明军火器部队之不足恃具体可看戚南塘的《纪效新书》,作为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和出色的将领,他的说法应当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到了明清战争全面爆发的万历末年,明朝的卫所制已经名存实亡,能拉出去野战的主要力量已经只剩下浙兵(就是“戚家军”)这样的募兵和在营家丁了(像“白杆兵”这种具有蕃兵性质的毕竟数量较少),稍早的“万历三大征”就是以这两种兵源作为主力的,那么被明王朝寄予厚望并且留名后世的这些晚明的强军究竟是什么水平呢?以万历援朝为例,在这次战争中,明军以寡敌众,痛击日军,大展兵威,仅以结果而论十分令人满意,但是日军武器配备畸形(铁炮成千上万却没有几门火炮),没有合格的骑兵(日本国情使然),内部分裂(即使是丰臣家的亲信大名如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之间尚且斗争不断),这都使得这场大胜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明清实际交战的情况究竟如何呢?本文不是专业的史论,不作过多细节的赘述,只简单地说一下:满清的建州部有死硬非常的重步兵,而生女真和后来加入的蒙古的骑兵也非常凶悍,虽然在前期几乎没有火器力量,但是在萨尔许之战后,朝鲜鸟铳手便加入了清军,之后随着战争的进行,更是出现了八旗汉军这样的火炮部队。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后来已得火器之助,但是在野战中,清军步骑排山倒海的冲锋依然是他们的取胜法宝,所以基本上来讲,虽然清军慢慢地也有了火器部队,但明清战争的确几乎是一场纯冷兵器部队对冷热兵器混用部队的胜利。
唯武器论之所以蠢,在于没有认清一点,无论多么先进的武器,都需要配套的体系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能够让武器起效的环境,你就是有再厉害的武器,也是没有用的。
本期乱谈兵到此结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