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书评
看过也不算少的书,至今为止,《追风筝的人》作为最喜欢的作品成了我不二的选择。
《追风筝的人》直击人的内心深处。把那些年的内心隐藏的秘密与伤痛,一次次的撕开,然后,在那些血淋淋的伤口之下,看到你是一个怎样的自己。然后,才能透过伤口撕心裂肺的痛,看到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部好的作品,就要让多数阅读的人产生共鸣,从而正视自己的过往与人生。还能寻找到将来要走下去的路。
看一本书的感悟和获得,因每个人的经历,心路历程文化背景、当下所处环境的不一样,都会有不一样。
而作者最初的想法究竟怎么样,其实再也无从考究。
而看书最让你惊喜的,也许也不过是在文字里,找到与你内心共鸣和让你产生思考与触动的东西。无疑于我来说,《追风筝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做到了极致。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一直很想写一篇关于《追风稳的人》的书评,直到现在,终于在键盘里敲出了这些文字。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但凡一个国家的历史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个国家都是幸福的。”我很认同这句话,反之亦然。就着同样的意义引申,美丽而让人读来回味无穷,感触良多的著作,那都会是一个悲伤甚至悲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才能扯动你身体里的每一条神经,从而久久不能忘怀。《追风筝的人》就是这样一本书。用仿似漫不经心,实则用心良多的写作方式 ,创伤了一个充满爱与敌意,充满残暴与温情,充满逃避与面对的,关于自我救赎故事。
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我们从每一个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轮回,也看到尽然不相同却相似的人性在不同的人身上不断的出现与上演。
故事开始在战火硝烟弥漫前的阿富汗,阿米尔是一个富家少爷,而哈桑是一个仆人的儿子。
两个社会身份地位不同,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因为年纪相仿,成了儿时最好的玩伴。哈桑的性格有着执着的忠诚与善良,所以,把阿米尔当成了最好的朋友。而阿米尔只是闲来无聊才会跟哈桑一起玩,身份地位的不一样,让阿米尔内心深处始终逃避承认对哈桑的感情与爱。他们相处的每一天仍然是快乐的,哪怕这种建立在不对等身份地位的友情,始终在情感与相处上无法做到真正的对位,但两人都心照不宣的默认这种相处的模式。
但一场风筝比较结束后,哈桑为了给阿米尔追风筝赢得比赛,哈桑被阿塞夫做了难以启齿的事,而当时的阿米尔却因为因为懦弱不敢为哈桑挺身而出。
面对着这样一件事,哈桑必然有过内心的痛苦,但是,因他的性格也好,服从命运也罢,哈桑选择了沉默。还是像以往一样生活和工作。这是对命运的一种妥协,也是对友情与对心里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兑现。
受伤的哈桑,因为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与承诺,假以时日,就能得到解脱与释怀。
但真正无法释怀的是阿米尔,一个懦弱而胆怯的人,渴望自己是个勇士,却没有伸张正义和保护一个为了自己而受到伤害与屈辱的人。一个面对危险时选择逃离与退却的人,内心却无比抵触自己的无能,这种性格里矛盾的冲突,在阿米尔的心中成了一个折磨他的魔鬼,而这个魔鬼的真身,其实就是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心。于是,他选择了用莫须有的罪名把哈桑迫走。他用这种的方式寻求内心片刻的宁静,这样的日子才能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那个能见证一切发生的当事人和证据都不存在,一切没有发生过一样。
哈桑和阿里知道所有事实的真相,但是,忠诚和善良,还有对阿米尔真实的感情,让哈桑和阿里再一次妥协。他们也一次对自己的命运妥协。
哈桑用离别给了阿米尔成全。这是哈桑在那一刻能给阿米尔最后的善良与爱。当然,所有的成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释怀与解脱。阿米尔用强迫的方法来得到哈桑的成全和谅解,以为这样可以解脱,但是没有,因为成全本身,无法解决根源性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很难对等,有时候,人所有的伤害与懦弱,并非我们真的没有真情实感,而是在现实里,人性会让你不自觉的预计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的伤害,我们都会选择权衡得失,于是,我们选择了懦弱,甚至成为一个连自己都厌恶的人。
全书中,看似因为另一种原因才现在的表现,实质是阿米尔和阿米尔的父亲都在进行一场自我救赎。父亲因为对自己的私生子哈桑的愧疚,而对阿米尔的爱若即若离,也让阿米尔患得患失。而阿米尔也在父亲这种若即若离,忽冷忽热的爱里变得越发自私和耍心机。而其实这些背后,每一颗都是欲言又止的心,每一个都是爱而不得的灵魂。
谁不是心里没有一两件这样的事,让你不得不装作若无其事,而心却在孤独里负重前行。生活经常都因为一个问题的出现,而导致另一个问题的出现;或是一个人的问题,导致更多人的问题出现。而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归结到解决问题本身,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阿米尔和其父亲的内心有着阴暗,无法诉说,又无法释怀。于是,只能用一些以为能让心情变得更好,但其实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的方式去平衡自己的内心。
这本小说,说出了很多人的内心世界,那些阳光照不到的阴暗里,我们需要的不是救赎他人或是他人的救赎,而是在救赎他人的时候,真正的救赎自己。让我们那颗一直不得安宁的心,得以宁静和平衡。
那一个雨夜里阿里和哈桑在雨夜里成全离开的背影,那在雨夜里模糊越走越远的汽车,成了他们此生最后一次离别。
而曾经阿米尔以为,这一次离别能带走那一件事的记忆,他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能忘了所有。但显然没有,正如书中所说的:“许多年过去,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时,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然而不仅往事不能埋葬,他自己与父亲窥探出的内心也无法埋葬。阿米尔在窥视那条小径,那也是父亲对自己的窥视,父亲早已看穿了阿米尔的内心与性格,他知道所有,却从不声张,也许在他的心里,也是知道,谁还没有一切秘密与阴影,谁还不是千疮百孔的负重前行。只是每个人的救赎方式不一样,也许是时间未到,也许是时机未到。这样的救赎,需要心灵的迫切希望,也需要一个契机的出现。
正如文中所说的:“对我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有些往事,不再提起,不是忘记,而我们都在刻意的埋葬。埋葬那一段对于我们来说不堪的回忆,埋葬那一段对于我们来说想彻底在脑海中洗掉的记忆。
书中对情感与内心的刻划看似漫不经心,但却异常深入和细腻。正如当阿米尔考上大学庆祝的时候,父亲说:“要是哈桑今天跟我们在一起就好了”。
用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说出了阿米尔内心中压抑多年的情感与爱。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道尽了多少年来,一位父亲对自己儿子的多年来所有的思念与牵挂。在最快乐的日子里,我希望有你在,快乐才能更快乐,而且,我相信,你也会因此而快乐。
也如,当阿米尔的父亲在说阿米尔的不足与微词时,拉辛汗说的:“你只消让他找到自己的出路。”
这条出路既是人生未来的路向,也是内心中情感的出口。他一直在找他的出路,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令每一个章节都前后呼应,其实,阿米尔就是一直在找一条路,但他不知道路在哪里,他也在等待着有人告诉他路的方面,他便会义无反顾的去走一遭。后来拉辛汗对他说:这里有成为好人的路。
多年后,于是,阿米尔:“回到故国,却发现自己是个旅客。”走过一段又一段,再回到从前的地方,你发现早已经物是人非,再多的回忆都在陌生的世界里变得遥远。
阿米尔相遇哈桑的儿子。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哈桑的影子,而此刻的他不再是一个胆小而怯懦的人。他在救哈桑的儿子,也是在救当年的哈桑,也是在洗去自己心头多年的压抑,在救今天的自己。
我们只是这个世界,这个人生中的一个旅客,来这里走一次,只为感受人间所有的美好与温存,只为了完成心灵的成长与救赎。其实哈桑何尝不是像他的父亲,而阿米尔的内心也知道,父亲喜欢哈桑的勇敢,坚强,忠诚,而自己努力想做到的,一直无从做到。现在却做到了,这一次,他不再需要用风筝在父亲的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与勇敢,也不必再在长久的岁月里,被内心的秘密折磨。
而芸芸众生的我们,何尝不是在碌碌的生活里寻找着一条路,一条通往我们想要自我救赎的路。
作者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剖析人性最深处和最根本的问题所在。残忍的岁月里,有着窝心的温情。
有些直击你内心的共鸣,总是来得猝不及防,这是《追风筝的人》很大的一个亮点。直面自己的人生,其实很多伤害都有相对性;在伤害一个人的同时,受到伤害的通常不会只有一个人。
活在这个凡尘俗世,谁不要进行一场真正的自我求赎。
故国早已面目全非,让人叹息。生命中谁不是回首往事,早已物是人非,再找也找不到那条能归到心灵的家的路。
人性里都有共同的弱点,会有一些事上,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包括为懦弱,包括为自私,我们用再华丽的语言,和推卸的借口,去造就一个当时自己能接受的自己,但这却把自己推上另一条越走越阴暗的路。
人性的美与丑,在这里都能得到最直观的体现,我们又何曾不是在这个世界里不是哈桑就是阿米尔,而现实只是哈桑和阿米尔都需要救赎。
生命于我们,无所谓值得与否,只是看那一刻你是否真的想给自己一条通告救赎的路。那条路的尽头可能是美好,也可能是结束。但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曾付出一切很努力的去为自我的内心宁静作出过越乎常人,甚至越越过去所有的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