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作者起这个名字呢?我想是因为摩托车代表了所有的物,是技术性的,理智的和冷冰的。在面对技术理性面前,如何能够保持和心的连接呢?心和物必须是对立的吗?
作者罗伯特.波西格。他生于1928年,去世于2017年。他被称为70年代的梭罗。他在1974年出版了这本哲学书籍。
少年时候的波西格是一个天才,他是学霸,9岁就有超常的智商,中学就学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
但他生性敏感,性格充满了焦虑和烦躁。大学因不交作业被退学。在33岁时,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重度忧郁症,在医院被迫接受电击疗法。
在经过长达十几年的治疗后,1968年,和他的爱子十岁的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漫游美国。
这是一本游记,也是一本哲学书籍。他探讨了心与物二元论之外的另一种元素,良质。
在二元世界里,心与物无法融合。感性与理智充满矛盾。
他们一路漫游,追寻心的旅程,一路修车,面对技术的冰冷。
还有一个作者头脑里的裴德洛,就是作者疯前的那个痴迷寻找良质的鬼魂,一路相随。
当科技越来越发达,只剩冰冷的建筑,心越来越荒凉。心与物在何种情况下,才能和谐相处呢?
作者在旅途中,在修摩托车时,耐心的处理冰冷或没有温度的的螺丝、盖板、油箱,当他用良好的心智和心态,不断去追求更好,让摩托车用优良的状态运行的时候,这就是良质的作用发挥。
当外物,和你的关心融为一体,精神的投入,物我一体,呈现的就是良质。良质就是一步一步向上、向真,向着美好的源头,良质引领着一切。引领美德,素养,诚实,真…,不可言说。
良质就是心和物之上的,一切的源头。它不在主观、不在客观,不在人文和科技,不在精神和物质。在人类有意识之前,在出现和分辨对错前,在认识和创造一切物之前,在神话出现之前,良质引导着一切。
裴德洛是作者头脑里的人,是痴迷寻找世界根源而偏执疯狂的作者,是进精神病院之前的作者。
这趟探索路途,最终找到,心和物归属于良质的指引,当你热切投入一切物,心都不在孤独。科技不是冰冷的助力,在物我一体时,良质引领着科技。
痴迷疯狂的裴德洛消失,波西格回归现实。
另外,他十岁的儿子克里斯,在他去精神病院时,也出现精神障碍问题。
波西格怎么看待自己精神失常?在旅程结束时,克里斯问他的父亲,你真的疯了吗?
波西格稍许沉默,说:没有。
我就知道,克里斯说。
克里斯的疾病,是因为他的父亲被抓进疯人院、不得不接受无数的电击疗法。
那句我就知道,治愈了波西格,也治愈了孤独焦虑的克里斯,他相信,父亲不再离开了。
这本书一经面世,被奉为伟大的哲学作品。波西格提出的良质,心与物的统一,也是东方的禅,老子的道,万物之根源。
这本书对我而言,主题生僻,理解有限,还好有游记贯穿于篇幅中,得以看完。
略摘本书精彩语录:
仓促本身就是要不得的态度,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
我们常常太忙,而没有时间好好聊聊,结果日复一日的过着无聊的生活。
我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就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