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继续品读论语第五篇“公冶长篇”,充满故事情节的一篇。
在上章学习了“君子哉若人”,谈及了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和侄女嫁给了自己的弟子,又从弟子侧面反应了鲁国大有仁人志士。
孔子他看重的不是对方的钱财和地位,只是以人品论婚姻。所以不管他的弟子是入过牢狱还是贫穷,他都不计前嫌,看重的是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智慧。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最重视的是人的内在品德修养,并非外在物质和钱财。
一个人可以没有家财万贯,可以没有权势地位,但是做人必须要有高尚的德行。英雄不论出身,真正有本事有前途的人必定重情重义,品德高尚。
钱财都是身外之物,随时都可能会失去,而自身的品德修养、智慧手艺,只会随着成长不断长进,如此还怕没有吃住吗。
接下来子贡又上场了。子贡前面也提到过,他在论语上是出现最多的孔子弟子,子贡是对孔子最忠心的学生,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子贡在后来的力推,可能后世的人就听不到孔子的存在了。
子贡是势力很强的一个人,也可以说周游列国如果没有子贡,估计孔子也走不下去,可见子贡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弟子。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子贡曰:“何器也?”
子曰:“瑚琏也。”
瑚琏: hú lián,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上面镶嵌着玉,华美而贵重。
赐,端木赐,就是子贡自己。
子贡问孔子说:“我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
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
孔子说:“祭祀时盛粮食的瑚琏。”
这段对话就很生动了,很打趣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孔子:“我这人怎样?”
孔子说:“你就是一个东西。”
很明显,孔子是告诉子贡,你还没有达到君子的状态,还只是一个器物。君子是变通的,而不是固定的。
为什么子贡那么厉害,还说他只是一个器物的?因为子贡就爱赚钱,很懂得经商,可在其它地方却差点火候。
所以孔子说你就像是祭祀用的一个高贵的器物,虽然说子贡是一个器物,但也比喻成高贵的器物,孔子对子贡一直是比较苛刻的,但可以看得出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瑚琏是一种高贵的玉器,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只有国家大典时才拿出来供于庙堂之上,平时都要珍藏起来保护好。孔子以瑚琏作比来评价他,充分肯定了他的才能。
但是,瑚琏因为太高贵而只有在祭祀时才拿出来用一下,所以说明孔子认为子贡只是一个专才,而非通才。
也就是说,在孔子眼里,子贡还没有达到“君子不器”的程度,只是仅仅拥有某一方面的才干而已。这也说明了要成为一个君子的评价有多高。
精通一门专业知识虽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德才兼备,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则更加可贵。做学问贵在先通后专,而后由专转通。这样不断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扩展自己的视野,日积月累,才能成为孔子说的“君子不器”的状态。
特别是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变幻莫测,只有一门手艺的话,分分钟就会被社会淘汰,可见多几门手艺的重要性。
接下来上场的是“冉雍”,孔子弟子。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雍:yōng。佞:nìng,口才好的意思。
或曰:有人说。之前章节说过很多次了,或曰就是有人说的意思。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没有什么口才。”
孔子说:“为什么一定要有口才呢?伶牙利齿的和他人争辩顶嘴,只会被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这个人评论冉雍,说他虽然有仁德,但口才不好。
看到孔子回答,可见他听到这话相当不满意。首先孔子不会轻易评论一个人有没有仁,其次更不会认为口才能代表什么。
冉雍性格仁笃厚道,不善言辞,所以有人说他没有口才,孔子听到就很不高兴了。
可以这样来理解,孔子认为,有没有仁德跟有没有口才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仁德的人不需要巧言巧语,而没有仁德的人就算有好口才又有什么用?仁德的修养关键在于躬行,而言语表达是次要的。
这里告诉我们,仁德归仁德,口才归口才,可以没有口才,但一定要有仁德。人格修养的标准不在于说而在于行,一个踏踏实实的行动抵过万句滔滔不绝的话语。夸夸其谈、能言善辩,对于仁德的修养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只能破坏自己诚恳忠厚的良好形象。
拥有好口才是值得追求的,但一定要先有仁德。
福利一: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福利二:
有奖征文,做青春勇士。大熊之影带领小伙伴们给广大文友发福利啦,快来为自己的青春歌颂一篇。
详情请点击☞【岁月拾遗】专题第一季征文: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