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348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孙瑞学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第七章《孩子应该怎样学习?(二)——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薛:儿童的智力,成人只需要守护、等待,就可成长得很好。
孙:儿童的智慧是天然的,让他不受打扰的成长,比成人有意塑造好得多。儿童用他的感觉系统认识世界,所学总能同他的生活联系起来,只要他所学的东西跟外界事物配上对,儿童的智能就会得到发展。从6岁到12岁孩子一直是在这样发展,那他成长起来后就不得了了。
孙:传统的一些理念太根深蒂固,不管是受过多年爱和自由教育训练的老师,还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一不小心就用自己成长的经验来教育孩子。(因为经验是通过体验得来的,是根深蒂固的,是潜意识的。所以人们会毫不费力的就用起来)。
孙:新模式要让知识跟现实紧密结合,知识就是现实,现实就是知识。要让孩子因他自身的发展而充满创造性。
一旦孩子这种内在的美好的情感(跟现实结合的感受)被唤醒,在生活中被运用,它就固定在孩子身上,这就是儿童的潜力。当他长大成人,环境、氛围、机会一旦来临,这感觉就会从他心中腾飞而起。
比如,琴迪特别喜欢玩那个叫“淘金”的游戏,他玩到一定水平就开始设计程序,不断设计,这就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的内在兴趣跟外面的东西配上对了,而且固定了下来,一旦这样,创造力就随之而来。
但大部分儿童没有这个机会往深里走,因为成人不给这个机会。儿童只有不紧张的时候,全身心的放松的去玩的时候,才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配对的外界事物上,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个意思,当他内在的东西跟外在的东西配上对,刹那间他的心智就会有飞跃,这种机遇越多,儿童的心智就发展的越快,他的创造力就越强。
孩子不能有压力,一有压力他的感觉就没有了。
当孩子能够把他的感觉跟世界配对,他就开始拥有两种东西,一是抽象,一是演绎。这样
他就开始理解概念,创造概念,所有这些都由儿童自己来完成,不由成人的代理。
孙:孩子掌握规则开始特别慢,但一旦掌握了规则,学习就会特别的快。成人可以在5分钟内把规律交给他,孩子自己用几个月发现秘密,后者是儿童的智慧,一点一点沉浸在儿童身上。
所有的儿童在认识新的事物、在掌握事物本质的时候,都有一个过程。超过他心智水平的东西他记不住,他只能记住和他的心智状态相匹配的东西。但过一段时间他会突然发现新事物和它已经掌握的东西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的认识说明儿童的认知能力在逐步上升。但在这之前成人不能着急,要等待。
孙:越小的儿童,所说必定跟所做直接相关,要是不相关,问题就来了。人格的分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分裂就是他的言行、心没有合为一体。
当人的语言、行为、思维三者合为一体时,这个人是稳定的,有力量的。
孙:三位一体的人必定是有自我的。意思是:这个人必定是通过自己建构自己。我们常说: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按照蒙特梭利的观点,专注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方法,因为这三样东西合为一体时,一个人的力量、能量就集中到一点,这样一来能量加大了,对事物的理解也就深入了,就能对事物进行新的创造。
如果所思、所做、所说这三样分裂开来,一个人的能量必定被分散,他就可能神游。神游是什么?当谢老师你在讲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会紧紧的跟着你的语言和你的思路走,比如你说到这个杯子的时候,我也在想这个杯子,或者我会想这个杯子到底怎么回事,我就这个问题往更深里走。但是人格分裂的人,当你说到杯子的时候,他想的可能是花生,而且思路虚无飘渺,这样的人不可能集中精力,不可能专注。
孙:玩雪就是认识雪,看一棵树就是认识一棵树。面对一个自然的世界,孩子把自己的身心投放进去,去感知它的美妙。玩大概是孩子感知世界的最好方法,这不仅仅是认识雪,这么一个快乐、勇敢的过程,绝对也是帮助孩子建立人格的过程。
对孩子(家长)要有感情,这是最重要的,要不教育搞不成。
孩子玩的越多,投入的越多,越能建立同世界的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奠定了孩子未来从事什么的基础。
人们总认为在书本上看九大行星就是掌握了天文知识。然而,儿童一旦感知到某一世界,他的世界因此也扩大了,这种人类精神领域的认知会给儿童带来喜悦,这个扩大的世界就构建起儿童的人格。
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它更是建造人格的一个工具。
孙:当你用实物,用现实,用生活教儿童时,儿童学会的不光是知识,他更掌握了学习对象的本质。儿童首先想掌握本质,本质一旦掌握到手,他就开始把本质运用在各个方面,但是这种孩子在小学很少看到,因为这种孩子有一个特点,他掌握本质的过程,一开始很慢,但是会越来越快,到成人的时候就会变成一种潜意识,对本质的理解力会像闪电一样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