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睡前1小时,读完了《百年孤独》。
刚开始读的时候,共鸣点特别多,于是就想赶紧下手写读后感,边写边读,以写促读,开了个头,却没静下心来好好写。直到现在读完了,觉得该写了,却因为亮点太多,无从下笔。真是一部巨著。
文字大气磅礴却又不失细腻委婉;
情节在挑恸心弦紧绷处,却戛然而止;
对夸张事物的表述,口吻平实,轻描淡写,却令人咋舌;
不多说一句废话,让你去思考,让你去感叹,字里行间背后的力量大得匪夷所思;
没有悬念,却无处不是悬念,每天睡前吸引自己回来,来到这个孤独又繁忙的马孔多小镇;
甚至在翻开书的那一刹,觉得自己也是孤独至极,生活在马孔多的某一个长满青苔的角落里。
《百年孤独》这本书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 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谈拉丁美洲的历史,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是枯燥的,但是,人性是想通的,我们抛开拉美的历史不说,来谈浅层次上的共鸣点。
家族的第一人: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勇猛无畏,果敢担当,同时又对于新生事物的出现具有浓厚的兴趣,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新发明,在面临一次次长久投入后的失败后,从不气馁,为了新发明,废寝忘食,不顾家人质疑与反对,首先,他是务实的,每一项发明,他都想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提升发明本身的效率和价值。但是,信息的闭塞,环境的束缚,与他那颗追求进步的狂热的心,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遐想,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孤独无以复加,以至于疯掉,被绑在了栗树上,被暴雨浇淋,烈日炙烤。这些外在环境的折磨远远比不上他的孤独更让人煎熬。他有崇高的改变马孔多落后现状的理想,却在一次次碰壁与落差中沦陷了心性,这又是他不务实的地方,这一点反而不如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好像一直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且对家庭重要的事情,不放弃任何一个家人,对每一个新出生的孩子寄予厚望,(而她的后代中没有一个继承了她的坚毅与活力)哪怕最后失明,也一直保持着高于常人的清醒,保持着主动思考的动脑习惯,这大概是女人的优势,与男人的天马行空不同,女人独有的土地感,让她坚忍不拔,活力持久。但是,“老去”是一个无力回天的自然规律与本质,辛勤操劳一生的她,在老去的时候,慢慢枯萎萎缩,甚至变成了第五代人的玩具,有一次差点挖掉她的眼睛,把她扔进谷仓的柜子险些被老鼠吃掉,“她日渐一日越发瘦小,变成胎儿,变成木乃伊,到最后几个月仿佛裹着睡衣的李子干,她就像一个刚出生的老妪”,就这样,活了大约一百二十五岁的她,见证了马孔多小镇从无到有,从安静原始到骚动浮夸到萎靡不振,最后,“像只小蟋蟀似的死了”。
两个人孕育出的六代子孙,似乎没有一个正常人,却也没有任何相似的两个人,各有各的特性,却都逃脱不掉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特质。而更可悲的是,这些孤独的未来宿命,都早已被写在了那些一直未被破译的羊皮卷上,直到布恩迪亚在历史的最后时刻才破译,“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当最后一个布恩迪亚翻译出这句话的时候,如何的毛骨悚然,这一句话,把七代人一百年的宿命串了起来。所有的过程,都失去了色彩,无力又苍白。
每个时代,每个人,终此一生,都逃不掉孤独的到访,只是孤独的原因不同,孤独的形式各异,每个人对待孤独的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人生走向。
此刻,你在干嘛?
消遣孤独还是利用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