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语文课文只是例子”
语文课应该用课文教学生学阅读,学写作。
崔峦老师提出:“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吴忠豪:“语文课要从教课文转变为学语文”
课还是把课文内容的理解,把课文思想情感的分析解读当成了语文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语文课将课文思想内容解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造成课程性质的异化,容易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常识课,上成历史课、社会课,而不是上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其实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白话文,学生都能读懂。即使哲理性很强的课文,学生也可以读懂。所以语文老师要正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选择性回避,不能假装学生读不懂。把课文思想内容理解当成语文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其实是以学生读不懂课文为教学的逻辑起点,这样的教学一定会严重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承担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任务。语文课的人文教育任务应该怎么去落实?按照课程标准的指示,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应该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应该是渗透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这一点提请大家千万注意。否则我们的语文课和思品课就没有区别了。语文教师一定要从讲课文的泥沼中跳出来。
首都师大有一个博士做过一个调查,她收集了四年级、六年级学生的作文若干篇,分析低水平、中水平、高水平作文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最后研究出一个结论,词汇量是区分学生作文水平的最明显标志。一篇三四百字的文章,低水平作文用的实词仅85个,中水平作文用的实词150个,高水平作文实词使用量超过230个。可见词汇量决定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那些“水汪汪的大眼睛、樱桃小嘴”,基本就是那些低水平、中水平学生写的作文,因为他们语言仓库里积累的语言经验太少了。
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所以小学语文课教师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这里指的语言经验不仅仅包括语言材料,比如词语、短语、各种句型等;还包括语言运用的经验,比如词怎么用,词和词怎么搭配,词和句怎么组织,句子怎样连贯等等;再加上语感,语感也是一种经验。小学生的语言正处于由粗到细、由俗到雅这样一个发展关键期。孩子的语言大多是大白话,用的是最简单的词语,说的是最简单的句子。语文课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各种就是将学生从低水平语言逐步转化成较高水平的语言,从大白话式的语言逐步转变成比较高雅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