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路——考博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朴树
一、我的选择
为了有一个保障的未来,为了能够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我人来疯或者说是人云亦云的开启了考博的模式——考博,就像之前对于考研究生一样来的那么突然,又是显得那么的深思熟虑。比如在选择读博方式方面,综合考虑了考试成功性和工作生活实际以后,我断然选择了在职博士,也就是边工作边学习,虽然说可能比较累,但毕竟风险不算那么高,也能够兼顾很多。
二、2017-2018为之努力
从2017年开始,我开始全方位的筹备考试。
在广泛地征求各位大神的过来者经验后,从研究考试题目开始,深刻体会了川大资本论考试和西方经济学考试的广泛性、理论性,可以想想,资本论马大爷的三卷内容,且不说内容的深奥,单就量来讲也是需要很长时间和集中精力去完成的;西经宏微观简单两本书,但因为理论体系比较庞大且支系比较多,对于长久不涉及的我来讲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当然,不能遗忘ENGLISH的工作量,英语对我来讲就是考完了就结束了,一切都被抛到脑后。同时,我也一直保持着对老师的追问,关于考试内容,关于答题方式,关于报考人数。总之,我贴上了考博人的标签,脑袋里的那根考博弦已经搭好紧绷。
为了不辜负时间,不辜负家人的鼓励和付出,我也是在工作之余的夜晚,开始同考博事业进行BATTLE。说实在的,晚上看这些专业内容,特别是感觉很遥远的知识,确实是比较痛苦的事情,所有的东西感觉都是新的事物、可能的考试点,分分钟不敢确认这个知识OK,可以翻篇,不敢不确信。放弃每天晚上锻炼身体、休闲的光阴,一直俯身于狭小的桌前,咯吱咯吱的声声作响,连凳子上的海绵垫都早已被坐平。煎熬、纠结、累……多个负面的情绪和身体抗争一直持续着。
盘旋于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场合,为了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系统的复习,2018年春节,我选择了放弃春节假期,毅然地于大年初二回到成都,开启一个人的考试复习苦苦生涯。说实在的,5天时间,除去睡觉吃饭时间,一天大概13-14个小时,可以说完全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差点被淹死。不过为了能够一口气完成考博事宜还是在咬牙切齿的坚持。
过年的5天时间还是比较短暂的,特别是相对于其他在校学生的复习时间和专业基础来讲,更是微乎其微。所以为了进一步的巩固复习的基础,我将每年的5天年假时间也一并投资于考博大计中,只为那一击命中。
记得很清楚,2018年的3月31日-4月1日,我迎来了人生的考博第一考。带着无畏无知,历经英语、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的虐待后,完成一天半的考试。
可想而知,2018年考博是彻底失败了,失败于专业课的不专业性,语言的实际性而非理论性。考博是为了选取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专业造诣的人,因此,理论知识体系的要求就不言而喻。而这之前,我关于这个的认识完全不到位、不透彻、不深刻。没有考上,应该说也是“理所应当”。
三、2018-2019重启再出发
每个人都在做着各种博弈,选择学校、专业、导师,就像是一种无尽地“猜忌”……
2018年,在选择考取川大的前提下,结合专业课考取内容和难易程度,我选择了增加难度,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在职博士。
社科院,在以前的脑海里,就像殿堂一般的神一样存在,神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次选择它,一方面是它的广阔平台、专业的老师,另一方面是基于社科院的智库品牌,是我等向往的地方。想想看,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可都是游走于各类中央级机构和各大舞台的大家风范,是国家高端智库,是哲学社科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服务的高地。
一直专注于社科院的复习,特别是难于登天的英语,沉寂于其中。英语单词一个个啃,啃得牙口难受,太难了。考试是更难,出考场那一刻,我自我感觉还OK,没有想到差的一塌糊涂。专业课方面,听到老师说考的比较好的时候,我觉着这是对我的一种认可,是我对于社科院的一种缘分,我们在专业方面兮兮相惜,爱恨交织。恨就在英语上······
关于川大却意外传来好的消息,进入了面试,虽然还是面临激烈的竞争,但终究还是向前迈入了一步,这也算是对我付出的答复。当前,在出成绩那几天,我还是比较纠结的,成绩不高不低,猜想可能徘徊于分数线边。
2019年,无论是考博、分数线、面试,都经历着无数次的波动,这波动证明着我的存在,也干扰着我正常的存活······
此刻,我在等着新的通知,或成功或失败,无法科学严谨的写下关于考博的思路建设,只有情绪和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