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肉体:个体心理学是以心灵及肉体间的动态关系为研究对象的。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生命结束,肉体和心灵的合作都是持续不断的。它们是不可分割、合作互助的两个有机部分。心灵对肉体有支配作用。各种活动的选择都要受到心灵的影响,个人身体结构也要受到心灵的支配。身体的发展可以反映心灵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心灵通过情绪来支配身体。紧张的情绪对于自主或非自在神经系统都可以产生作用。一个人的身体发展会一直受到生活方式及其情绪的影响。
若大脑只是心灵的一个工具,虽然比较重要,但改变不了心灵对大脑存在巨大影响作用的事实。
如果我们生活阅历比较丰富,便可以通过个人的行为了解到他与别人合作的愿望和程度。个体会在生命最初的4到5年间统一其心灵的奋斗方向,从而使心灵和肉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也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模式及与之配套的情绪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会时不时地产生各种形式的合作。
失败者的共同特征就是合作能力低。由于个人的思想和情绪必须和他的生活模式相统一。假若一个人的情绪很明显违反了个人对于利益的追求,对个人发展造成了阻碍,那么仅仅改变情绪是无效的。因为情绪是生活方式的内核,只有改变生活方式,情绪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正如费洛姆所说,“人的存在不同于所有其它的有机体,它处于一种经常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状态中。人的生命不可能以以重复他的同类的生活方式来度过,他必须去主动生活。”
自卑感和优越感: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我们常常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有待改进的。假如我们每一次都能勇敢地找到适当的办法来克服困难,就可以摆脱自卑感。自卑感会让人感到焦虑,因此,他就会寻找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将真正的问题掩盖起来。
自杀者一般会把导致自杀的责任推到某人身上,神经病患者会通过缩小自身活动范围的方式来避免于情绪的全方位接触。孩子发现泪水可以控制人,他就会变得爱哭,而爱哭的孩子患上忧郁症的概率非常大。无论方式是怎样的,他们将取得优越感作为终极目标却是不会改变的。
但是自卑并非百无一用,自卑可以促进人类地位的提升,它本身并不是变态的。由于人类自觉无知,而对未来的预测却是异常美好的,人类必须努力改进自身所处的情境。于是他们努力控制自然,探求宇宙的领域,这些做法促进了科学的产生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虽然人人都有诸如饥、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或恐惧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弗洛姆)
我们是永远无法到达生命的终极目标的。生活的乐趣主要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如果一个人或者整个人类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没有任何困难的程度,那么生活在这种完美的环境中是多么枯燥无聊啊。
优越感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为此他们会树立各自的目标来获得这种感觉。目标的建立是以个人生活意义为基础的,并付诸在行动中。每个人的生活模式都是复杂而丰富的艺术品,但是生命的意义是在个体生命开始的前4到5年间确定的,并且它还在不断变化。
在所有追求优越感的目标中,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努力想要称为神。尼采在发疯后给斯特林堡的信中,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作为自己的署名。发疯的人会赤裸裸将自己的优越感表露在外。不管我们是想保存世俗的生命,还是希望经历很多次轮回,然后返回人间,抑或我们想在另一个空间永不腐朽,这些想法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变成神的基础上。
人类习惯追求优越感。对优越感的追求隐藏在人类的每一个行为之下,事实上,它是提升我们文化的源泉。我们的行为都是遵循着一条线索的--从上到下、从负到正、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层层递进。只有那些在自身奋斗的同时可以有利于他人的人,才足以对付所有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合作是人类的最大共同点,也是衡量价值和成功的基础。
改变一个人,就需要改变他的目标。目标变化,他的心态和行为才会进行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