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分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式,一类是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式。
防御型心智模式:
1)僵固思维,防御的是内心完整自我的形象。
2)应该思维,防御的是你内心已有的规则。
3)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可能的伤害。
成长型心智模式:
1)要有势能,行动的张力
2)源头活水,要与现实不断地接触
成长型的心智模式,是通过改变我们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发展出对世界更灵活的应对方式。
僵固思维,“脆弱的高自尊”
斯塔福大学的德韦克教授做过一个测试,他找了几百个小学初中的孩子,先给他们做了10道容易的智力测试题。当这些学生完成后,一部分被夸奖“聪明”:“哇,你做对了8道题!你太聪明了!”于是这些学生就被放到了非常有才的位置。而另一部分学生被夸奖“努力”:“哇,你做对了8道题,你一定很努力”
结果出人意料。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测验里,很多都不愿意在选择更难的题目,哪怕这些题目能够让他们学到新知识。
当研究者安排一些很难的题目,所有的孩子表现都不好的时候,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对解难题再也没有了兴趣,他们的表现也直线下降。即使重新做一些容易的题目也很难让他们再有信心了。相反,那些被夸奖很努力的孩子,却越挫越勇,愿意去挑战更有难度的题目,保留着对解难题的兴趣,表现也越来越好。
这个研究证明了:跟我们所想的不同,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会消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表扬“聪明”实际上暗示了这样的观点: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是证明了你聪明不聪明的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的观点,而他们又被夸聪明,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他们会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对自我关注上来。
相反,表扬“努力”却暗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并不固定,他们不需要有证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目光专注到努力本身。
关注自我证明,还是关注能力成长,是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重要区别。
这两个思维对批评的看法也不一样。僵固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做对他本人的负面评价;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做是一种帮助人改进的反馈。
如果你相信变化,那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会怎么发展怎么去行动才重要。
突破僵固型的方法的核心就是改变对错误的认知。
我们的文化总是在教育我们要尽力的避免犯错。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很多教育都是在教人怎么识别错误以及防止错误。我们受到的教育是这样,所有我们对错误也有了特别多的负面评价。我们很难把错误当做是一种反馈,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更容易的是把错误当做是一种失败。事实上,我们是在不断的解答环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难免会犯很多错误。试错本身就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机制,这跟一个人的能力无关,是事物发展本有的进程。
克服僵固思维的核心是改变对错误的认识,我们怎么转变对错误的看法呢?
这里有三个小方法:
1. 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
2. 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
3. 制定犯错记录本
应该思维,“看不清的现实”
应该思维的本质,就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应该思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
另一种,是对我们自己的应该思维。
一个母亲总是嫌弃儿子拖拉不懂事,觉得自己的儿子应该是那种聪明、听话、懂事、乖巧的。所以当发现现实中不是这样的时候,母亲就会很生气,就要把儿子矫正过来,但是母亲越这样儿子就越不听话,就让母亲很苦恼。
这位母亲苦恼的背后,就有孩子应该怎么样的应该思维。她越放不下这种“应该”,就越处理不好现实。
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我们的愿望不一致。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愿望的主人,我们支配着我们的愿望。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的时候,应该思维就好像变成了支配我们的主人,我们只能服从于应该思维背后的规则,我们会失去我们的自主性。
我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懂事,这是愿望,可孩子就有他这个年龄孩子常有的拖拉,这就是事实。
当一个人说“我一定要做到”某事时,他其实说的并不是一定要做到这件事,而是说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不是关于外在世界的,而是关于他自己的。如果一个人把决心看做是一种愿望,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事,会让他变得更灵活。
区分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区分愿望和现实,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你来设计的,世界不会理会你的喜怒哀乐,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如果你放不下对世界的设想,你的心里就会生出忧郁、愤恨和沮丧。
自我辩驳:突破防御性思维的操控
对于不理想的思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辩驳:
第一种辩驳方式,实证式辩驳,就是找与不理性的结论相反的证据。实证式辩驳的重点,是要找一些证据让你看到,事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糟。
第二种辩驳方式,逻辑式辩驳,它的重点是推理的合理性。几乎所有的不合理性,都有过度推理的问题。
第三种方式,实用式辩驳。简单点说就是要问“我这么想有什么用”。
其实心智模式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看它能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以及能不能产生有效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