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教里,对于大多数信徒来讲,需要的是精神导师斩钉截铁的论断,而不是饱学之士审慎严谨的分析。这在《为什么说烧香拜佛是一本万利的投资?》一文里,已经提到了一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话的艺术,尤其在面对很多听众的时候,说话越武断、越极端,就越容易煽动情绪、引起信任。而讲话者的一般情况是:学问越大,说话越保守;学问越少,说话越武断。(这正如所谓的:“无知者无畏”)武断可以唤起激情和信任,而保守则相反。而领袖人物,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宗教领袖,唤起大家的激情和信任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具有这类素质的领袖也就是韦伯所谓的卡里斯玛型的领袖。火上浇油的是,当大众聚合为群体的时候,很容易被感染,却很难被说服。
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大学的时候,隔壁宿舍有位同学特别喜欢在网络上看一些教授、经济学家之类的演讲视频,有的是在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演讲,有的是在公众场合。有几次我怀着好奇心去看了一下,嗯,当时觉得那些教授,口才很好,都能够让不在场的我们在电脑前感到很激动,更别说是在场的观众了。后来才发现,那些教授演讲的时候,都是用一些很肯定的语气,从来没有用一些中肯的、比较保守的语气,也没有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很详细的论证。他们显然是演讲高手,至于他们的很多观点,我是不以为然的,现在想想他们只是披着教授的外衣的高级骗子罢了。
回过头来,慧能禅宗是在当时佛教繁琐的理论辨析背景下,慧能占了文盲的优势:想问题不想那么复杂,简单明快,并不较真,专家们可以找出他一大堆漏洞,但老百姓觉得很好接受。
饱含气势的武断语言往往是成功演讲的第一要素。第二要素是:说的内容要迎合听众的口味,而无所谓是否禁得起严格的检验。
人们普遍都有信仰偏见和价值观偏见,倾向于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结论。人们在判断一个命题的时候,往往并不是从检验前提开始作一步步的推理,而是从结论入手━━如果结论是自己乐于相信的(比如速成减肥事半功倍、21天学会英语、21天成为写作高手、速成修佛简单易行等等,尽管这些看起来是天大的笑话。),很少人还会再去认真检验这个结论的前提。而更有甚者的是,还会有一些人在看到结论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时候,并不会因此而去检验前提,而是直接拒绝接受━━微信公众号上就有大量的例子,对一篇文章只看标题或只看了一个开头就迫不及待地留言批判。在和菜头的文章里,不乏有这样的读者,所以和菜头先生的严厉是正确的,能够花时间回复去批评他们,已经算是仁慈的了。
所以在这里,前提(论据和论证过程)较之结论,其重要性是很小的。一般而言,尤其是在面对低素质的听众、面对群众的时候,只要你占有一种高出大家一等的地位,有自信满满的语气,有符合上述要求的结论而没有审慎的前提,最好再有一些玄而又玄、高深莫测、连你自己也似懂非懂的漂亮话,你的话就会产生相当的煽动力。(比如你用《易经》给人算命的时候,你跟他说:“你卜到的卦是明夷之泰之既济,六二爻动得其中不得其位,阳乘阴,阴乘阳,前后相随,游魂在外,应抱朴守一,柔弱处下,惟精惟一,允执撅中”。虽然这样自己也把自己绕晕了,可是你的听众肯定觉得你的功力很深厚啊。)之前我讲过学术和大众是一对天敌,正是这个道理。
夜夕
2017/8/22 23:49记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