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起背粮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都会很陌生。但是如果你的家乡位于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你恰好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以前出生的人,你就应当知道有关背粮的事情。在那个完全靠天吃饭的年代里,一旦遇到干旱的灾年,地里收成不好,家里粮食不够吃的时候,这些地方的好多人就会到宁夏黄河灌区,远一些的还会去新疆,陕西关中一带去找粮食。有些人拿救济衣料或者用家里有限的布票换些布料做一些衬衣短褂之类的衣服拿去换粮食,有些拿些家里的坛坛罐罐和本地方出产的如药材等土特产去换粮食。有些家里实在没有可换的东西就干脆去找地方干苦力换粮或者乞讨。那个时候大多数的人们没有钱买车票,来回都是步行和扒火车。
1973年春夏,甘肃中部曾经遭遇大旱,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好多地方粮食不够吃,家里的大人都外出找粮食,还有的就去乞讨。有一本书《宋平在甘肃》,详细记载了当年甘肃遭遇旱灾和政府救灾的往事。
当时宋平刚刚到任甘肃省委书记(注:那个时候还有省委第一书记,是主要领导,宋平是后来才当上第一书记的)。宋平看到兰州火车站,甚至省委大院外面都有乞讨的人,当时就意识到事态严重。宋平立刻轻车简从,亲自到甘肃中东部农村灾区实地调查灾情,组织救灾。这本书里面也对当时陇中一带农村背粮的事情做了一些记载。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也就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也曾记得老家里曾经遭遇旱灾,政府的回销粮太少,家里的粮食也不够吃。家里的叔叔,姑姑们拿政府救济的布料做了些小衣服,然后带着这些东西扒火车去宁夏中卫一带黄河灌区去换粮食,再背着粮食扒火车回来。我记得背回来的还是大米,由于大米很少,家里舍不得做大米饭,就把大米煮熟拌在面汤里当粥喝。有些人家还拿着背回来的大米扒火车直接去兰州城里用一斤大米再换回来2斤玉米面。有了这些背回来的粮食,全家人才度过了饥荒。
清代左宗棠曾上奏朝廷说:“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史书上也屡见甘肃中部“连年荒旱,禾稼全无收获”的记载。1973年春夏之交,甘肃中部又遭遇大旱,幸亏在时任甘肃省委宋平书记的奔走和呼吁下,中央组织工作组及时来甘肃调查灾情。后来工作组给党中央,国务院的调查报告中说:“甘肃东中部18个干旱县连续几年干旱,集体和社员家底很薄,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吃的,穿的,用的,甚至人畜饮水都很困难......急需国家在生活上予以救济。”见《宋平在甘肃》。这个报告以加急电报的形式上报中央,周恩来总理当时看到报告后立即批示中央有关部门迅速解决。在周总理批示后,国务院很快回复甘肃省委:“国务院批准动用国库存粮1.3亿斤,拨发救济款和医药费800万元,布匹570万米,棉花102.6万斤。”见《宋平在甘肃》。当时的解放军总后勤部还紧急调拨军用棉衣、单衣各45.6万套用于甘肃的救灾。正是由于宋平书记的上下奔走呼吁, 正是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国家才向甘肃紧急调拨救灾的粮食和其他物资,才使当时遭遇大旱的甘肃中部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顺利度过灾年,才没有出现像历史上一遇到灾年便:“百姓外出逃荒乞讨 ,饿殍载道”的惨剧。
1996年3月,宋平在回忆起甘肃工作的经历时说“我到甘肃的第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救灾”。经历了那一次的救灾经历后,宋平书记开始深切认识到甘肃中部地区自然条件的严酷和群众生活的极度贫困,宋平书记开始思考和规划如何使甘肃,尤其是甘肃中部地区永久摆脱干旱的困扰,如何能保证群众温饱的问题。正是有了宋平等关心和牵挂百姓疾苦的好领导、好干部的呼吁奔走和努力,在国家的扶持下,从1974年8月开始,甘肃实施了以“两西”(以定西地区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和甘肃河西地区)开发建设为龙头的扶贫攻坚工程,这也是甘肃率先在全国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两西”工程再加上宁夏的西海固地区,国务院开始实施“三西”扶贫攻坚工程,“三西”扶贫开发工程成为国家工程。以“三西”扶贫攻坚为龙头,甘肃中部开始实施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 ,农田基本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工程。这才有了后来的引大入秦,引洮等水利工程,有了积雨节水灌溉和设施农业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这才有了“种草种树,绿化甘肃”乃至退耕还林,以粮代赈政策的落实。正是由于这些工程政策的实施,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广大农村才初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群众才最终解决温饱,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饥荒。
甘肃中部,包括我的家乡历史上一直是十年九旱,在那个农业条件设施极度落后,完全靠天吃饭的年代,一旦遇到干旱年景,老家人的粮食不够吃,老家的人就会外出想办法找粮食渡灾荒。外出背粮是那个时候的家乡人渡灾年的无奈之举,也给小时候的我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外出背粮的历史过去也就是50年左右,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我们还是不能够淡忘这些记忆,我们还是要给我们的晚辈儿女讲述这些往事。一旦我们和我们的晚辈淡忘和漠视这些记忆时,我们就会毫不心疼地去浪费粮食,就不会去珍惜生活中的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我们就会忘记了勤俭节约的本分;我们就不会居安思危,就不能勤劳吃苦。
当我们今天享受相对富足的生活时,我们不能够忘记曾经缺衣少穿的过去;我们更不能对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气候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视而不见和麻木不仁。一旦这些危机真正来到我们面前时,如果我们不能有所准备,我们就会手足无措,我们就有可能再回到50年前那个灾民遍地,哀鸿遍野的悲惨世界里。
我们还是要给我们的晚辈儿女讲这些事情,我们还是要和晚辈们一起忆苦思甜,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未雨稠缪,尽量避免过去经历过的苦难不要再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