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20号开始,我每天晚上9点出去跑3.5公里,到今天刚好30天过去了,并且每天跑步这个习惯已经逐渐养成,正式成为我晚上routine的重要一环。事实上,这是我的一次实验,目前来看,实验很成功。
有一句话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在心里默念几次: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本质上来看都是认知驱动。
深以为然!事实上,我们最重要的能力只有两个——认知力和执行力。没有足够的认知就没有真正的执行,而没有执行那么认知只能是流于空谈。而我在跑步这件事上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两本书——《把时间当做朋友》和《Atomic Habits》(中文名:掌控习惯)。
《把时间当做朋友》是一本对我影响很大的书,由于本篇不是书评,故不做过多介绍,只分享我最大的一个感悟:
时间是不可管理的,需要管理的是我们自己。每次当你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感觉需要花费的时间过长(假设是两年),一定要这样问自己:两年后,我会不会想“要是当时我做了这件事就好了,现在就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做吧。
事实上,我们现在想想,自己是不是经常会有”要是当时我做了……就好了“这种想法呢。
《Atomic Habits》这本书是一本讲述习惯养成的书籍,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习惯养成的四步模型:
cue—craving—respond—reward(提示—渴求—反应—奖励)
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会经历这四个步骤,具体描述为:你感知(看、听、嗅、感觉……)到了某种提示,这让你想起了一件事,然后你的大脑从过往的经历中知道做这件事是很快乐的,于是你对于做这件事产生了渴望,接着你做了这件事,最后你得到了相应的奖励。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刷短视频:你感觉到了无聊(疲惫),于是想到了刷短视频,由于你刷过很过短视频,所以你知道这是一件能让你获得满足的事情,于是你很想马上拿起手机刷几条,接着你就这么做了,并且得到了即时的满足……
总结以上认知的基础,我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跑步是一件成本很低但是对我自己好处很大的一件事。如果我每天坚持跑步,那么多年后我一定会庆幸自己当初这么做了;
不论在这段时间做或不做一件事,时间都会流逝,因此为了不让自己将来说出“我当时为什么不做……”这句话,我在当下的每个时刻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跑步就是这样一件事;
每天跑步是一个习惯,而养成一个习惯是有技巧和方法的,不是单靠毅力,毅力永远都是认知不够的时候一个替代的选项而已。
根据以上的结论,我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了以下的跑步计划:
cue—每天晚上9点准时出去跑步,即“晚上9点” = “该跑步了”;
craving—我很喜欢听音乐,每天会听一段时间。但是从此只能在跑步的时候听,也就是说,“跑步” = “能听音乐了”。
respond—为了让自己的跑步过程更加顺利,我要遵守一个原则——慢就是快。也就是说我不追求配速,只让自己以最轻松的速度跑完3.5公里;
reward—将自己每天看TED演讲的习惯放在跑步之后,也就是“跑完步了才能看TED演讲”。
以上就是我通过跑步对书中内容的实践,那么经过这一个月我有了那些感受呢:
每天的跑步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件快乐且有意义的事,因此每次跑步完后我的“爱跑步的人”这个身份都会得到强化,由此良性循环;
最新一次(昨晚)的用时比第一次跑步短了2分32秒,看到了明显的进步;
今天我真的很庆幸一个月前的自己做出的这个决定,这是一种巨大的快乐,因此我将把这个过程继续下去。
最后分享一句话:
愿上帝赐予我力量,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
愿上帝赐予我勇气,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
愿上帝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