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书摘
️️️️️️️人像稻子一样被一片片割倒。
发报机用布包着放在布堆里,像树叶混在树叶里,一般查是查不出来的。
声音粗暴结实,像竹节在焚烧中爆裂
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当一个人心怀悲悯时就不会去索取,悲悯是清空欲望的删除键。
摩托车的引擎声听上去都像是伤透了心,在声嘶力竭地哭
幸福是养自己心的,不是养人家眼的。
世上最无情的是老人,其次是有钱人。老人因为怕死或不怕死而变得无情,有钱人因为可以用钱买到无情而变得无情。
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地活着。
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02 阅读闪念
️️⏺上校的母亲自从难产后事事求和尚,信菩萨
✍一位网友的话,很走心:
黑暗中,自己点一盏灯,或者别人帮你点一盏灯,就是活下去的希望和动力。
⏺面对误解
“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三毛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花开也会花落,人生终究也逃不过一死,而活着只是享受酸甜苦辣的一个生命过程,尽情绽放
️⏺小瞎子的现状
爷爷讲:“形势造人人造孽,现在小瞎子被造成一个只要肚子不要面子的人了。”《人生海海》第十章
✍书友留言:
莫言在《吃的耻辱》一文中写到:所谓自尊、面子都是吃饱了之后的事,对于一个饿得将死的人,一碗麻风病人吃剩的面条,都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老保长来直直地戳了爷爷害怕的话题,直面最痛的东西,爷爷的病反而好了。(《人生海海》第十二章)
✍当我们害怕一件事情时,越是躲避越是在做无用功。反而直面痛处,能去淤化腐,药到病除。
✍我们都以为病了要药医,有些病,药是医不了的,心病还得心药医。只是,自己常常不自知。有福的人,会有懂你的人,送来心药。愿我们多自察自省,也愿我们有人理解有人懂。心病还要心药医。情绪真的会压垮一个人。
✍米兰·昆德拉说:“除却生理之外,你所感受到的所有痛苦,都是人的观念带来的,而非真实存在。”
️⏺文中的“我”见到后来的上校和林阿姨时,写到:
生活是部压榨机,把人榨成了渣子,但人本身是压榨机中的头号零件。《人生海海》第十八章
✍书友留言:
折磨你的,从来不是任何人的情绪,而是你心存幻想的期待,世间万物都在治愈你,可唯独你自己,不肯放过你自己。
️⏺回乡
二十二年后的我回到村里时,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陌生人,我深有体会,当我在自己村庄的弄堂里行走时,我身上被多少好奇的目光抚摸过。《人生海海》第十八章
✍书友留言:
一个城市越现代化,它的包容度越高,生活在这里的人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做自己。
✍回乡村,总会免不了被人好奇,被人询问,被人评价。这一段一定是戳中了我的。
怀念家乡,只是怀念自己童年的时光,和过去那些快乐的回忆。但家乡,是回不去的。
长大后,但凡有那么一点点不回去的能力,我也不喜欢回老家。一处隐秘的被忘记的角落,被这段话给挑起来了。或许,是该用回忆回一次家了。
️⏺“我”听上校讲上海的繁华,也想去看看:
另一个故事则让我暗暗发誓,长大一定要去上海看看,那个高楼啊,那个电车啊,那个轮船啊,那个霓虹灯啊,那个花园公园啊,那个十里洋场啊,那个花花世界啊,像在天上,像从头到脚都镀了金,连脚指头也不省略。《人生海海》第三章
✍读者留言,引用了王小波的话:
“我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生命是一场偶然,我在其中寻找因果。 ”
就像我,20多岁做文职,30多岁做业务,这一晃,40了,成了陪读妈妈。小时候,父母用力托举自己,20岁,30岁,都为自己而活。
被人爱和为自己活的阶段,生命都是被滋养的。
陪读的这几年,爱父母,爱孩子,唯独忘了爱自己。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株盆栽树,在生长力正好的时候,把自己从广阔的自然移栽到了一个小盆,不仅盆栽限置了发展,我还主动把自己移到了没有阳光的房间。
我觉得把自己弄丢了,世界也从广阔丰富变得狭窄安静。
慢慢的,我感觉自己快要成为一颗干枯的树了。可我明明还有满满的力量,还想向上生长。虽然如此,世界这么大,我依然会选择陪读这个小小的世界。在这个阶段,我会安安心心陪着你。
可是几年的迷茫期也该过去了,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我在陪伴中要好好面对的课题。
这些年,不管是刚毕业放弃爸爸妈妈找的铁饭碗工作去北漂,还是做业务开公司,还是放下一切成为陪读妈妈,不遗憾的是,我一直在遵循内心的想法,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现在,从零开始,我要重新出发。
我不是大咖,也没有资源,我要用阅读走一条陪读妈妈的成长路。这条路,我自己探索,自己实践。虽然会迷茫,就像王小波所说,我来这个世界,是要看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在经历中成长,在经历中收获。
人生大约就是这样,只看过水库的人,应该去看看大海。
03 读后随笔
现在是2023年1月23日傍晚7:30,大年正月初二,我刚刚把昨天读到第二章的麦家老师的《人生海海》一口气读完了。
如果可以重来,我不会在过年读这个故事,这本书和新年的气氛一点也不配。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也是一个我不喜欢的故事。
这个故事围绕着人的闲言碎语和好奇心展开。我自小就不喜欢闲言碎语,也不喜欢八卦好奇。
还有一点,我不喜欢男人笔下那些充满男人视觉的语言。
读这本书,只是听了太多人生海海,好像很有深意。我喜欢有哲理能深思的东西,于是没有深究就读起来了。
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在揭秘上校肚子上的纹身。
在揭秘的过程中,爷爷对父亲的爱,父亲对爷爷的理解,在一件件事情中,被撞击得生疼。
爷爷不仅用力护着父亲,也维护着孙子“我”。但是父亲理解不了爷爷,孩子也理解不了他得到的爱和保护,他只能感受到笼罩在他身上的那些“坏空气”。
那些童年的氛围,像一团黑云一样,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口。
孩子,总归只是个孩子,他理解不了大人世界的是是非非,但孩子能感受恐惧和压抑,这对孩子来说是悲苦的。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没有这样压抑的生活环境了。想必这代孩子们未来写出的故事,绝不会有这样压抑和悲伤了。
被快乐和幸福滋养的孩子们,会书写出什么样底色的故事呢?天马行空的,科幻的?温情的?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文中的爷爷。
父亲和上校关系密切,他是阻止不了的。如若他把对父亲的爱放在心里,不跨越边界,这一家人,每个人的心里包袱会不会轻松一点?
就像如今的我们,关心孩子的方方面面。一不小心就跨越了亲子关系的边界,合适的方式陪伴、尊重、引导和理解孩子,才不会关心则乱。
亲情里,关心则乱其实很伤人。
另外,在这个故事里,你会发现,作者并没有让这个故事的人们缺吃少喝,他们不饥饿,也没有病了没钱医的现实困境。除了后来的小瞎子缺吃的以外,物质生活并不是问题。
但人们却被精神的枷锁困住了,人们制造口水,又怕被口水淹死。
那些流言蜚语,成了作者一家的心魔。
就像爷爷的死,第一次快死了,活回来靠的不是郎中的药,却是老保长的心药。第二次死,就真的是心死了。
我们为什么要在乎外界的评价呢?
这流言的来源只是看不见也没有真看见的瞎子啊!
别人无心插柳或是有心插柳,还真插到了你的心上,不是你主动愿意,又有谁真能把尘埃放进你的心里?
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生海海》,人生海海。
我不知道要不要推荐你读。
假如你正想快乐地享受一个假期,好不容易放个假,却读了个沉重的故事,你愿意吗?
假如你正心情不大好,正好读他,会不会更加悲伤?
我刚读完的时候,余劲很猛,大约有半个小时,我的心跳是加快的。
实话说,我有点后悔在大年初二读完了他。
现在,三个小时回去了,余味在心间。那些男人笔下的文字不适感已经忘却,刚刚读完的悲伤感也已散去。
现在留给我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跨越边界地去爱,那不是爱,或许是害。
至于别人的看法,我本来就从不在乎。
后记
生活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
父母与子女的爱,保持边界。
读《人生海海》,以文中“我”的视觉为主要思考角度。
上校的命运掌握在老保长和林阿姨的叙述中,在小说中是一个“他人”的存在。
如果说上校的一生是命运的话,作者“我”一家的命运,是可以由自我的“心境”主动掌控的,即: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叔本华曾说:
人性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太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杨绛先生告诉我们: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勇敢地做自己吧,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想要的模样。
文:田田
图: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