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原文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这件事令我心神不宁。”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我生日那天你没打电话,我很伤心。”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指责他人。
“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I:
我们很多时候的表达都忽视了感受和自身的关系,因此往往把很多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比如:“我花了很多时间写的报告,老板没仔细看完就说你这标准用得不对,回去重新改。”我们会和同事说:“老板太不讲人情了,有没有认真看我的报告。”也可能为了这份工作,忍气吞声,继续回去重写重改报告,其实心里还是不服气。
造成这样的原因和我们使用的表达方式有关,比如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如“这事怎么可以这样做。”;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如“她怎么可以瞒着我,我很生气”;3.指责他人,如:“我很伤心,她说话不算话。”其实这样的情况是可以通过改变表达方式改善的,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比如对于老板提出重新改的要求的回应可以说:“老板我感到有点困惑,我花了很多时间写的报告,你说重新改。因为我想知道你的标准是什么。”
A1:
之前和团队伙伴合作时,因为之前和她说过的方案和执行方式,她也去尝试执行了,可是最后没有成绩,于是怪罪于团队没有给到支持。我就非常生气对她说;“你这样说让我很失望”。接着上面导师问我最近伙伴情况如何,我就说,她说团队没有给到她支持,我很生气。当时只说了我自己的感受,忽略了我自身其实希望她清楚说明到底在哪里没有给到支持,我希望的是解决她遇到的问题。
A2:
下周一在和团队伙伴开会的时候,尝试使用 “我(感到)……因为我……”的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和自身的关系。
比如针对最近有一位伙伴很少来参加团队活动又不愿意透露自己想法,尝试对她说“我感到好奇,最近你很少出现在团队的活动中,我想了解下是什么原因,因为你是我们团队的一员,你对我们来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