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反思:
昨天晚上和女儿共读《神奇校车》,在人体内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旅行,也为这样构思巧妙,引人入胜的内容点赞。一本书整整读了一个小时,女儿在人体“游览”中不停的向我抛出各种问题,本身就黔驴技穷的我,真的用尽洪荒之力,用生命在答题,像是乘坐着过山车,在自己有限的“知识界”翻箱倒柜。但很多问题我都是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女儿理解,效果不错,我发现自己的低智商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大有益处,常常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归因。
“睡前时间”有一种魔力,也许是因为黑暗,也许是因为身体进入休眠段,再者或许是放低姿态与地球平行的缘故,我常常感觉睡前是自己最谦虚最冷静的时刻。
悄悄话环节中,我与女儿盘点了白天发生的事情——与弟弟抢玩具、和别人打闹时候控制不好身体等等,我发现,即便是朝夕相处,对于孩子的了解依然有很多死角,因为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路径常常是潜意识出发,所以会形成“想当然”的理解误差。
女儿和我说了好多心理话,她冷静的分析了如果下次遇到这种事情会怎样处理,以及下一步的行动。
在与小妮蛋交流完后,睡意来袭之前,我再次抓紧时间反思了自己在与女儿聊天中的黑洞,就是“倾听耐力不足,话语依旧啰嗦”,这是我与别人聊天时的通病。也时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反思是个好动西,小时候大人经常对我们说“谦虚使人进步”,那个时候单纯认为谦虚背后的意义就是不炫耀,不骄傲。但那天听了樊登讲解“美德背后美德”的时候,我自认为谦虚背后应该是反思,是遇到困难时对自己决策的重塑,是别人在指出不同意见时的接纳,也是朋友为自己提出改进时的深思。
行动力
复盘:早上听好友江竹对“行动力”分享会。
1、打造自己的行动系统。吃别人现成的饭固然美味,但不如根据自己的味蕾去做。前者的局限在于吃的过程只能“叫好”,最多是一种优化型固定性思维,后者却可以在“熟能生巧”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一套技术知识架构,是一种成长型心态。并且打造自己行动系统是一个发力原点,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情绪管理对于大部人已经是一个重要课题。市面上很多书都提供了化解方法。但说到底,方法背后的归因不是如何克制,而是深刻的理解。高情商的人不是没有“坏情绪”,而是遇到每一种情绪都能恰当的疏通。明白每个情绪的来和去,让自己跳脱出惯性思维,改变认知专注力,用不同的角度去开导自己,也就是不要钻牛角尖,因为前面没有路。
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消极情绪”,要找到那个能让自己弹地而起的着陆点。每一个学习的过程都是一条优美的波浪线,找准那个最低点的刺激动作,把消极转变为积极。
3、给自己做减法,目标过大过多都是前进的绊脚石。在重要的事件上聚焦,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好,盯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一种成就。
4、以前总不喜欢数字,觉得生硬没温度。但不可否认数据就是硬指标,不要用假性努力欺骗自己,数据才是硬道理。读了几本书,复盘了几次,输出多少字,早起早睡了几天,跑了多少公里,花费了多少时间,都是可视化的“真诚表现”。
5、资源投入优先层,找出自己时间的垃圾箱,在有限的精力中优化配置,以大博小,增加自己的反脆弱能力,用高配置行走,用速度决定结果。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在生命长河的奔腾中,谁都不孤单,我们都会遇到挫折,也会经历坎坷,谁都是幸运儿,也会遭遇打击,但这正是生命的常态。把不确定性的人生过的精彩,过的淋漓尽致才是对生命的敬畏。
亲子时间
小土豆指着绘本中的黄瓜问我“妈妈,为什么它是绿色,却叫它黄瓜呢?”
我真的是一瞬间灵光乍现,说“每个果实都要经历开花结果,因为它开的花儿是黄颜色的,所以叫它黄瓜”
小土豆若有所思的说“哦”
我为自己精彩的回答激动了好一阵!
中午给孩子们做冬瓜排骨汤,差点没把锅给烧了,满满一锅汤熬成了干炸排骨,那一瓢的锅巴,黑乎乎的,像极了纯巧克力。小土豆看到后对我说“妈妈,没关系的,我觉得很好吃,只要是你做的,我吃起来了都很幸福,你是最漂亮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