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发了《氢气球落下》,在微博大概有1000条评论+转发,我一条都没看。
真的,一条都没看。连续三天不去看消息中心。安慰支持鼓励我不需要,遇见说话难听和好为人师的我肯定不高兴,索性别过脸不看消息。
难过的日子早就过去了,只难过了那么一两天,很快就轻松活泼起来,天啦终于结束了,这一切终于结束了,以后有机会遇到更有趣的人,做更好玩的事,而休假和旅行就这么活生生地放在面前,怎么想都心花怒放。
我知道这么说,一定有人会跳出来让我想想投资人的心情。
是这样的,2014年底我把蝉游记49%的股权卖给了携程,换了价值几百万人民币的携程股权,但我坚持要做氢气球的时候,这笔股权清零了,只发了6.2万人民币现金。所以交接氢气球的时候我说“烧掉几百万真不好意思”,对方半开玩笑地说“不不不那是烧你自己的钱”。
氢气球烧掉的钱,的确比我放弃的股权还少,想了想就没那么不好意思了。
今年上半年拉过一次数据,蝉小队创造的内容(游记/口袋攻略/旅行榜单/经典行程),在携程移动端的目的地页面,大约占一半点击量。作为内容提供商,携程对蝉游记的投资是划算的。至于氢气球的遗产,我们待会儿再说。创业的确失败了,但既没有让投资人吃亏,也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核心成员还拿到了一些现金,只是没达到我自己的预期,别人对我的预期。以及我的个人收入远不及同期大公司的收入,在我这个level的“互联网资深从业人员”里,深深怀疑自己的资产垫底。
一个傲娇的穷逼。
管他的,下周我就去台湾看台妹了。这是人生中第一次单独旅行,一想起来就兴奋得不得了。我这种出门在外就变得蠢萌蠢萌的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单独旅行,妈呀,又害怕又激动。
还有10月的直岛旅行计划,10月的PS VR计划以及一大票PS游戏计划,最新的玩票产品计划,11月第一次看(陈粒的)演唱会,人生新篇章徐徐拉开。为什么要一直困在旅行市场里受折磨呢?
有个机会放下,那也是顶好的事情。你们知道最糟糕的是什么吗?是融资还没有花光,产品不死不活又找不到出路,团队也没精打采地耗着。走吧,对不起投资人,走不了。干吧,找不到方向,干不下去。从一开始创业我就特别怕陷入这种情况,要死就插我一刀,别关死囚牢。
走咯!
2、
最近通过一些私人渠道,得知蚂蜂窝2016年的毛收入(不是GMV)在3个亿以上。我还知道它的营收构成,盈利妥妥的,但具体的构成不能公开讲。
这件事证明,“游记→攻略→电商”这条路是走得通的,只是我没走通。一直以来总有人喷我方向不正确,不正确你妹。2010-2014年之前的攻略窗口开放(我2012年创业),趁那时快速把流量和品牌做起来,然后夯实结构化数据,再从2014年开始转旅行电商,恰好弥补攻略窗口关闭的损失。人家蚂蜂窝每一步都踏准了,我没踏准。
没抓住时间窗口的原因,第一我在网易是产品官僚,从创业开始才下一线,创业初期的个人能力不够强;第二资本也不喜欢我,十几亿投给旅行社区和电商,单款竞品同期能拿大几千万到上亿,而我只拿了1000多万人民币。这两样叠加起来,浪费了一年多,时间窗口就这么错过了。最后投向旅行社区和电商的十几亿打了水漂,而旅行攻略终于有人跑通了,赢家却不是我。
这周我跟莱拉复盘,说其实是有一种可能性活下来的,我作为产品经理太执着于“产品驱动”,太着迷“独特的产品设计”,错过了机会。
如果在2013年的时候,开个微信服务号,不做内容,做旅行资料库服务。
然后做氢气球里的旅行榜单(UI交互与内容1比1复制),花一年半时间铺全目的地;再加上氢气球的经典行程,口袋攻略的精简版本。用户在服务号里输入目的地名称,就返回这些数据;也可以订阅目的地,自动推送攻略与游记。
然后做氢气球行程编辑器的精简版,同样是收藏地点自动生成行程,编辑功能更弱一点。
然后做电商,通过用户行程精准推荐携程的商品,门票玩乐酒店自由行。这个本来是氢气球计划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跟携程接口太慢(对接很多部门,大公司你懂的),直到挂掉,也只上线了很小一部分。
然后做视频,也就是氢气球原本的PGC视频计划,通过视频包装提升品牌价值,增强用户黏性,卖出去更多携程的商品。
如果3年前,我主打微信服务号而不是APP,一是团队能压缩到15人左右,一年运营费用不到500万;二是抓住公众号崛起的风口,极低成本吸过来几百万粉。而用户输入目的地名称,立刻返回精简又优秀的旅行攻略,正好迎合了攻略市场下行,但用户依然需要攻略的趋势。最后精准分发携程的旅行商品,从攻略到购买形成闭环。
没这么做,主要原因是“其实,我是一个产品经理”,觉得公众号不够酷。我自己在微博上也说,只想做“只有我能想得出来的产品”。这个特质在市场机会稀缺的时候“可能还好”,在市场机会相对较多的时候,它会干扰我的判断,放过好的机会去做很酷,但机会不大的产品。
介就是命。
3、
刚才提到氢气球的遗产。这个遗产是什么呢,它其实是我的PGC视频计划。
蝉小队花了3个月时间,从零学习如何拍摄和剪辑景点视频,目的地视频,商品视频。这里边有独特的规律,并不是肯花钱找专业团队就能搞定。
旅行视频追求的效果不是画面的美感,而是“建立用户印象”。怎样才能为一个景点,一次活动,一个目的地,一件旅行商品,用30秒到90秒时间,快速建立清晰准确的用户印象?这事很不容易。如果直接找专业团队,反而有可能陷在他们过去的经验里,不能柔软地适应新的规则。
除了为旅行视频定制新套路之外,拍摄制作的效率也很重要。按我的估算,蝉小队拍完亚洲和欧洲热门的景点和活动,30秒短视频的平均制作成本是2000-2500元,包括工资/拍摄/剪辑/差旅费用。效果请参考下面的url:
从零基础做到上面这些视频的效果,蝉小队只用了3个月,给我们更多时间,当然能做得更好。这些经验我打算全部移交给携程,他们不要,说没人感兴趣。那就算了,我继续掖着。
4、
很早很早之前,我写了篇文章叫《冷启动》,里边提到一种神奇的算法,可以精准找出来“正在旅行中”的微博用户,精准到什么程度呢?负责任地讲,95%以上。我靠这套算法抓取了几百万目标用户,然后用机器人对话来推广蝉游记,完成冷启动。
在文章末尾我写道,哪一天我不再做旅行了,就公开算法造福大家。
说话算话。
这套算法的关键是四个字:“两次命中”。
首先,为每个目的地建立一个知名景点库。
当用户5天内发布的微博中,至少2条提到同一个目的地的入库景点,我就认为他正在旅行中。
说穿了是不是简单到哭出来?
还有很多附属规则。比如说,国内用户常居的旅行城市是不能抓的,比如杭州和西安,但西藏和丽江可以。又比如说,还要建立一个黑名单,把“凡尔赛花园”这种拿国外景点来装逼的楼盘名称给过滤掉,人工建黑名单花了我很多很多时间。
类似的过滤规则有十几道,十几道啊十几道。调试到最后能做到95%的准确率,判断谁谁谁正在旅行中——当然是中长途旅行目的地,恰好和蝉游记的定位一致。
唉唉,我觉得自己真是一个好人,很少藏私,什么都讲。从我文章中受益的人,以后我需要你们帮助的时候,一定要轻抚自己的良心。
5、
之前不是说我最近特别轻松活泼嘛。
再也不用端着了,虽然平时也没怎么端着,但现在更加原形毕露。
比如微信好友删到130多人,VC全删了,特别开心。
比如有人带话说,谁谁谁想跟你认识一下,微信上拉个群?
答:我不想认识他。
比如有人把我拉进微信临时群,说“我就是来挖你的”。
答:“概率为0。”然后我就退群了。
又比如有人带话说:有个产品妹子很仰慕你,微信上拉个群?
答:她胸大吗。
呃,好像还可以。
答:Dcup以下恕不接待。
你说我还是一个老板,一个创业者的时候,怎么可能这样跟人说话?
可我就是喜欢这样说话嘛。我他妈才没有40岁呢,我心态28好不好。
话虽如此说,一位不知道胸大不大,也不知道长什么样的姑娘还是加到我微信了,还准备约咖啡。因为她的来信特别有趣,我喜欢和有趣的人交往。遇见这样的人比脸美的,胸大的概率更低得多。
话虽如此说,我好像很多年没跟Ecup以上说过话了呀。夏天已经过去了,姑娘们的裙摆越来越长,而领口越来越高,心里甚是惆怅。
6、
接下来,我有很多计划,多到溢出来。
我想做新的玩票产品,一款社交恐惧症也能畅玩的社交产品。
我想重启产品众测计划,以前对“豌豆荚一览”搞过,效果特别好,然后用“产品众测”这个点做自己的公众号。
我想试试看,有没有可能摸索出一种方法来培训新手产品经理。
我想写小说,色情小说,或者互联网题材的奇幻小说。
我想不停地旅行。
我想不停地玩主机游戏。
我想坚持健身,练出至少2块腹肌来。
我想学习VR方面的知识。
我还想启动新的创业,不甘心对命运认输。
“在我一生的青铜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所有的可能性在眼前像画卷一样展开,却不可能每一样都选到。尤其是,我既想再次创业,又害怕它会占满我的时间,把别的美好的可能性都挤掉。
至少下周的台湾旅行是真真实实的。
声音软软的台妹也是真真实实的。
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是真真实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