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另类脸谱:为日本去一大敌,该怎样理解袁世凯的这一句遗言

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七):权臣的悲哀与悲凉。

作为亘古至今的邻居,日本受中华文明的恩泽颇多,除了蒙元出兵进击,华夏从未出兵或者是从未想过要出兵日本。而恰恰相反的是日本,从唐朝开始就未消停过,一方面各种类似遣唐使前来偷学文化技术,可以说是觊觎已久。在近代,更是自明治二年开始,就对上海海域频繁排出侦察船,此般处心积虑,令人很难理解,并且背脊生寒。

民国三年,初生的北洋王朝内忧外患,虽然在一战中谋得了战胜国的地位,但日本千年以来鲸吞中国之心不死,趁机对即将战败的德国出兵,借此染指胶东湾地区。此时,北洋掌舵人袁世凯对于日本的狼子野心可以说是洞若观火。一方面强烈抗议与反对,一方面考虑到自身实力,只能诉诸于英美等强国斡旋。但是日军侵略和危害他国的手段极具狡诈与霸道,所以“二十一条”密约被炮制。一方面恐吓袁世凯,日军亚洲第一海军枕戈待发;一方面支持曾经乞援日本的南方军扯旗放炮,将北洋形式搞得一片混乱,以逼迫袁世凯最终就范。

袁世凯在朝鲜虽然有2次将日军赶下海,连挫日军野心,但那只是曾经。甲午一役日军战后得到其战争投入超过40倍的赔款,可以说此后在军备投入上一夜暴富,这场国运之战中清朝一败涂地,而袁世凯也自然知晓,此时若与日军开战,只会是另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所以袁世凯唯一的自救之道就是即使背负骂名,也要将二十一条公布于世。当顾维钧受命化妆将消息送出公布于众,日军也随之陷入被动。

老辣的袁世凯继续采取拖延之术,一方面派人赴日游说日本庙堂;一方面拖延时间待援,同时据理力争,逐条审批。但是在日军的最后通牒下,该条约多方删减后仍被签订。对比日军的大肆庆祝,袁世凯声泪俱下地哭诉:“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者,我必誓死力拒!然国力未充,尚难兵戎相见,何等痛心!何等耻辱!”

为此,他特向北洋各司发布密令:“以亡国灭种四字悬诸心中,激发天良,恪尽职守。”同时印制了5万册关于此次交涉失败的史录以备警示,留待日后公布于众。

客观的说袁世凯是一个十足的民族主义者,是个旧派强人。庙堂之间的勾心斗角他可以纵横捭阖,但卖国求荣的长袖善舞,他有自己家国天下的基本操守。他是日本的一个大敌,至死耿耿于怀,死不瞑目。这样的人,北洋时代有很多,像玉帅吴佩孚被日本牙医毒死,东北王张作霖皇姑屯被炸身亡,这些在危难之际秉持家国天下者,他们的死,都可以说“为日本去一大敌。”而这些轰轰烈烈死去的人,写意风流,功过千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