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图文功能点对比分析】
QQ:1999年由腾讯自助开发的基于Internet的即使通信网络工具。兼具在线聊天、视频聊天、语音聊天、文件传输等多种功能。从图中可以看出,用户多集中在35岁以下人群。因微信流量的缘故,目前活跃用户多以90、00后人群为主。
微信: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用户多集中在25~35岁,其中41岁以上人群比例也较高,年龄跨度更大,受众更为广泛。因其界面与操作的简洁,年龄较大人群使用感也良好。微信逐渐集中成为用户生活关系圈内的社交工具,私密性良好。也因此更加受众于年龄较大、对互联网科技持谨慎态度的人群。
新浪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也即是博客的一种,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的产出(UGC)是其核心。其用户角色复杂,公众人物、微博自媒体、普通用户等,且用户之间关联性不强,不局限与生活中真正的关系圈。
梳理QQ、微信、新浪微博三者的关于“发布”的业务流程
移送设备:iPhone XS
版本:iOS 12.1.2
网络环境:移动4G
QQ:V 7.9.9
微信:V 7.0.3
新浪微博:V 9.3.1
一:发布业务流程
1、QQ
2、微信
3、新浪微博
二:用户场景需求分析
分别对QQ空间动态、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进行用户场景需求分析
从用户场景需求分析:
QQ空间:用户以90、00后年轻群体为主,需求以朋友间社交互动和记录心事为主(如喜欢隔壁班的xx但是不敢说,写说说偷偷记录一下自己的心情),且发布内容多样化、个性化(如可以一次性发布很多图片,编辑图片功能强大,还可以外链到天天P图)。用户多用来展示自我和表达自身个性。
微信朋友圈:使用群体广泛,需求多为家人朋友互动和生活记录分享(如今天和朋友去了一家好吃的餐厅,拍照发朋友圈纪念一下,也让朋友圈的人都知道),范围仅限自身交际关系圈,私密性较强,用户多以朋友圈这一平台树立自身关系网中的自身形象。
新浪微博:使用群体广泛,用户角色种类多。需求多为关注时事热点、八卦新闻和利益需求,用户使用平台的目的性更强。用户多用微博这一平台来展示自身更深层次的欲望与需求或利益需求(如追星需求、对时事八卦发表自身看法、公众任务和微博大V立人设接推广等)。
三:发布的功能对比和发布前后情况对比
(1)从功能点和功能对比来看:
QQ空间有强大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编辑功能,发布内容和样式更加多样化,有说说和秘密两种选择,且自带定时发送和删除功能,更加突出展示用户的自身个性,追求个性化。
微信朋友圈保持简洁风格,对于文字、图片和视频的编辑均以基本编辑功能为主,追求简约的表达。
新浪微博在文本、图片和视频编辑方面介于两者之间,编辑功能比较强大和多样化,除图文视频发表之外,新浪微博还有超话、话题、头条文章等更加多样化的发布和参与形式,力求覆盖更多的用户需求和表现形式。
(2)从发布前后情况来看:
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的图文发布都在第三极目录下,发布内容并不是QQ和微信的最主要功能。而新浪微博的图文发布在第一级目录下,发布内容是微博的最核心功能。这说明相较于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而言,新浪微博更注重用户发布内容(UGC)的展示。且结合上面功能点的分析来看,微博内容编辑的选择面更广,用户的角色更多,更加注重社交功能和媒体功能。微博以用户发布内容为主,所以在发布形式上除去基本的图文编辑功能外,还有头条文章等诸多功能,以吸引用户的访问,并推动产生更优质的内容,并逐渐良性循环。
四:结论
通过导图和分析来看,QQ空间、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三者在用户、场景和需求上虽有所重叠,但大部分情况还是有所不同。且在不同平台下,用户使用时所扮演角色也不相同。
QQ用户以年轻人为主,更加注重用户个性化展示,因此有丰富的图文视频编辑功能,给用户提供个性展示平台。
微信用户年龄跨度大,私密性强,以用户自身关系圈为主,包括生活和工作群体,用户的输出内容多以维持自身固有形象和风格。微信风格简洁,保留基础编辑功能,操作简单,故年龄大的用户人群或互联网小白人群使用率也很高。
新浪微博用户角色复杂,除去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外,还可以是追星族、自媒体等等,用户在另一层身份的掩盖下,可以更加自由的表达和输出。用户社交范围广泛,鼓励用户积极输出内容,故有丰富的图文编辑功能之外,还添加了大量的参加超话、话题等功能,以帮助用户更好的输出内容。
五:启发
1、对于同一个功能点来说,产品不同,侧重点就不同,进而呈现方式就不同。
例如QQ、微信、微博都有发布图文的功能,但是三个产品的侧重点不同,功能的呈现就不同。
QQ侧重年轻人群个性化的表达,所以编辑功能强大。
微信侧重用户自身关系网的形象维护,所以风格简约,编辑简单,因此用户量大(用户年龄层跨度大)。
微博侧重用户的输出,所以除了丰富的编辑功能外,还有其他表达参与形式。
2、这三个产品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基本是最高的,之前总以为三个产品都能发自己的状态等,用着也差不多,以为没什么区别。但是这次深入分析之后,才了解三者在同一个功能上的表现形式有这么大的差异。所以更能看出按照「用户—场景—需求」的方式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全面的了解其功能点的差异。这个在之后的工作中要熟练的掌握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