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书迷、书痴不计其数,他们乐在其中,即使贫困饥饿,也依旧嗜书如命,这对常人来说,可能是无法想像的。南宋诗人尤袤好读书、抄书,好友陆游有诗描述他的藏书是"异书名刻堆满屋,欠身欲起遗书围。"他自己也有关于读书的"四当"之论:"饥读之当以肉;寒读之当以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读书如此,不得不使人钦佩。
著名记者兼作家冯英子,我买过他的书,主要是因为与同里有关。收在《快哉集》中的文章,篇幅不大,都是在报刊上发表过的。里面有一篇《读书最好》,说他在南浔参观顾乾麟的奖学机构,临行时,他们要冯英子写几个字,他在小册子上写道:
济南伏生,
与汉始终。
读书最好,
可歌可颂。
"济南伏生"用的是一个典故,伏生是秦代的博士,到汉代时,已九十多岁了。原来的《尚书》,有一千册,孔子删了一百册,百分之九十被他删了。《汉书》中说:"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
《后汉书》上说:"初,自伏生以后,世传经学,清净无竞,故东州称为伏不斗。"
《清禆类钞》的作者徐珂,读书无数,编撰了多种掌故笔记著作,《康居笔记汇函》中,共收十三种掌故杂著。《呻余放言》中有《读书有益身心》一文说:"有益身心之消遣,日本欧美皆有之,吾国不然。冶游饮博,贤者不免,善哉张文和公英之言也。人心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文和之言如此。珂谓识字不多之人宜念佛,则心有所寄,不患寂寞矣。"这是说,读书有益身心健康。一个经常读书的人,如果整天不读书,肯定会坐立不安,甚而至于,会有失魂落魄的感觉。
徐珂还有一篇短文,题《人必读书》:"钱之清曰:人必读书而才学识皆可增进。治事之暇,能手一编,则不患一无所成。虽书有未可尽信者,然无论真伪,皆于读书有禆,亦如善人者吾之资也。李善侯将军谓吾颇有才,而尚须读书,吾深感其言也。"
王稼句先生出了很多书,大多是书话一类的作品。去年,新出了一本《四时读书乐》。稼句先生读书真多,所写文章,广征博引,每篇文章都写得有意思。读破书万卷,下笔如有神,信哉!
转引稼句先生的文章内容吧。
稼句先生考证,最早提出"四时读书乐"的,是宋末元初台州仙居人翁森,他写了四首诗,在民间影响很大,传播也很广。但他只是一个隐居山中的教书先生,有人就托名朱熹所作,一直以讹传讹,后来,万历《仙居县志》里,才纠正了过来。
古人喜欢用"四宜"命名斋馆厅堂,稼句先生举了海宁安澜园的四宜书屋和圆明园的四宜书屋后,又重点说了苏州大石头巷吴宅的门楼,雕镂的就是"四时读书乐",春夏秋冬四组画面,"展现了读书人作为人生活动的不同场景。这春夏秋冬四组画面连缀一起,自右至左展开,宛若长卷一般,各个场景都作庭院布置,它们之间以山石、篱笆、花墙连络,互相假借,使之浑然一气。这四个场景,都是按翁森的四首诗来构思的。"
四组画不说了,只将四首诗转录一下。
春景:"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景:"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蛮人帏。北窗高卧義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景:"昨夜窗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床头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景:"水静木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遗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心清足称读书子。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介绍了大石头巷吴宅门楼上的砖雕之后,王稼句说,门楼作为大户人家的建筑装饰,总是寄寓着美好的愿望,就像这座门楼创造的园林环境,固然是"四时读书"的理想所在,但就普通读书人的情形来说,自然也只能是梦寐而已。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数月前天台采风买的《明清凊言小品》,书中有关读书的不少,有一些可看作是读书之乐的内容。如"骆宾王诗云:'书引藤为架,人将辟作衣。'如此璄界,可以读而忘老。"如"读书霞漪阁上,月之清享有六:溪云初起,山雨欲来,鸦影带帆,渔灯照岸,江飞匹练,村结千茅。远景下可象描,适意常如披画。"如"生平愿无恙者四: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书,四曰名卉。"
活着真好,读书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