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摘】
一个表演者内在的悸动才是活生生的力量,而不是美丽刻板的手势。
丢下你手中的剑,忘记你曾经拥有的形式,成为一个人。
第一堂:打破时间
一件事被精准地传递,而且一次只告诉一个人,是很重要的事。
当信息是以一对一的方式传递时,这个时间只和自己有关,只有自己知道,所以自己的行为就会变得很主动。
第二堂:没有语言
打破了时间,改变了习性,打破了内在的被动状态,让自己成为一个主动的人,随时保持一种警觉状态。
安静可以培养观察力,“没有语言”将帮助你自己进入真正表演者的课堂。
第三堂:站在起点
我从来没有想到,原来走路真的可以超越自己,但不是用意志力征服自己的体力,得到冠军之类的,而是“站在起点”,不要往前看,不要想目的地,只是站在起点上看着自己,而这个了解,竟然是无意间发现的。
“活在当下”就是“站在起点”。
第四堂:只有呼吸,爱会充满,歌会自己来
空是从满而来,满是从空而去。
放空自己,全心全意地敞开,只有呼吸存在,爱会充满,歌会自己来。
“空爱不二”
第五堂:“看”,不是“看见”——《运行》
• 其实,看见和没看见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心念要一直看着自己的内在,不要一直依赖眼睛看外在的事物,往内看,反而可以更轻松地掌握外在。
•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全然的观照,因为是全身性放松的状态,所以动作也就会整体得轻松完成,而不是局部调整。全然观照自己的身体和注意自己的动作做得好不好是不一样的。当年我们都太注意自己的动作做得好不好,还是属于头脑的工作,而不是放下头脑,所以才会那么累。
第六堂:听
• 表演会是一种规范中的自由。而那个规范正是所谓的“形式”(form),所有东方的剧种都有“两岸”,也就是都有“形式”。但在“形式”当中,举手投足却各有千秋。
• 正在听,就是当下,就是有机的,就是大家一起创造一个共同的当下;没有人自我陶醉、自我表现,也没有自我沉溺;这是大家共同聆听,共同创造“未知”的乐音。
【思考】
这本书,本来是没打算买的,因为看到书名有“表演”,以为和表演有关,但既然签售,总不见得只签一本吧,于是买下。当真正翻开看到其中的文字时,心想还好当时买了。特别是在看完《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后再看这本,发现有不少时间点和事件遥相呼应,很多细节都会觉得很熟悉,也许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
所有的教导都在说要集中专注。 去掉外在的形,留下内在的意。可能我们是过分注重形了,以至于会被分散。
从打破时间开始,参与到这件事当中,让自己变得主动,于是时间的价值慢慢融化开来。当安静下来,仿佛时间也要慢慢从你身边经过似的,生怕快了会打扰到。于是,会去思考很多东西,会好好看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增强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站在起点”,想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身体的极限可以唤起头脑乃至更大的力量,或许因此会这样去训练,去走路去打坐,让身体经历足够的量,达到质的变化。
关于看,内视,内听,一起反求诸己。外在太多的声音,将我们原本向内的力量抽离,以至于破坏了平衡。当我们关注自己的动作是不是做得好时,就是注意力向外,消耗了额外的能量,所以才会累。而关照全身整体,也许整个能量是融合互相补充的,没有另外消耗,所以不会觉得累吧。
说到整体和局部,想到《怦然心动》里面有讲,看到单个的物体和整体一起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整体让每个单个之间有了呼应和联系。甚至像五六岁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宝宝,是通过整句去理解对应图片意思,而不是先懂了每个词,然后再串起来。某种程度上,即便是我们,也许也只有从整体把握了结构和意思,才逐渐深入了解下去的。
关于form和matter,这是我看到的又一个新的诠释。两者之所以能够使用至今,应该是有存在的必要性。form是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界线,在这个界线当中自由生长,因为正是这样的存在可以传承的,不变中的万变,这是说得通的。
在没有人给口头指令的环境中,反而更能调动起积极性。大声叫喊,反而会更容易分散注意力。有时给出语言指令,若是没有听,那还是无法达到效果,但若是有听了,或者有注意看,当注意力回到中心,即使没有很多的声音,也可以达到很到的效果。
【行动】
注意听,留心看,也许大自然已经在给我们暗示,就看我们能否读懂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