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愈心理咨询专注您的心理健康,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一个温暖安放处,让您从心遇见自己。
我们常听到有人羡慕嫉妒,说谁谁谁家的孩子很争气,爸爸妈妈没文化,不曾教他一字一句,还是考上了北大清华。
话外音就是:天下掉下一个金娃娃。
养育孩子可以不劳而获,我不信。
好孩子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地下长出来的,只有浇水施肥,才能长得茁壮。
01
我有个小姨,离异多年没有再婚,儿子从小就随她。
陪孩子上完小学后,小姨就去了珠海打工,儿子则跟着外婆在老家上学,从初一到高三,母子俩一年只见一面。
直到今年,小表弟考上了上海交大,小姨拨云见日,她请假回家乡,为孩子办了个阔气的升学宴。
席间,三亲四眷都夸她的儿子争气,放养六年也能鱼跃龙门,小姨喝得微醺,一直在美美地笑。
暑假我去看小姨,饭后,她突然拿出一本软面抄笔记本,问我:“这些书,你表弟上大学适合读吗?”
我见上面列着密密的书单,很吃惊,小姨初中就辍学,她是如何开出这么漂亮的书单?
一问才知,原来,小姨见小表弟喜欢阅读,去珠海后,没事就上网研究书单,并约定每个月给儿子寄一本书。
六年下来,七十二本书一本不少,本本是经典,本本是心血。
我终于明白,不是小姨家没有教育,是明明有,但谁也看不见。
这本手抄的书单,就是最了不起的教育啊!
02
有人把父母分三层: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父母做榜样。
教育好一个孩子,说难很难, 说不难也不难,只需要父母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以身作则。
当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时,就一直在思索和实践着,怎么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未来。
有的父母,为孩子洗衣做饭、赚钱报班,给孩子整理床铺,盯着孩子学习上进,就像保姆一样,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
有的父母,奉行“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的教育理念,对孩子严格要求,控制着孩子几乎所有的童年生活。
而有些父母,则总是向内观察,严于律己,完善自我,在育儿的路上,以积极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染和引导孩子。
实际上,第一种父母养出来的孩子,最好不过是连生活都不懂自理的“乖宝宝”;
第二种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则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日益叛逆,一种是毫无个性,自卑不安。
而第三种父母养出来的孩子,才会自信开朗,阳光积极。
教育孩子,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当父母越是用力的要求、控制、苛责孩子时,孩子越是抵触。
反而是无声的语言,让孩子看到父母努力生活、努力学习的样子,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内在潜力。
03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玉,因势利导,把自己手中的这块玉做到最好、最完美,就非常好了。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把手中的这块玉打磨完美呢?
1.认识并尊重孩子的差异性
胡可曾在微博上发文说:人生来爱好各不相同,或余音绕梁,或芳香四溢。
短短的一句话,就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孩子生性爱好、天赋各不相同,教育的基础是尊重他们的差异。
陶行知先生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因此,认识并尊重孩子的差异性是教育的开始,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2.注重因材施教
有了对孩子差异性的认识之后,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对其因材施教。
想起一个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小故事。
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他:先生,如果我知道了一种正确的主张,那我可以马上去实施吗?
孔子说:不可以吧,怎么也得问一下别人的意见啊。
可是,同样的一个问题,由另一个学生冉有去问,孔子的回答则完全相反,他对冉有说:不要犹豫,去做吧!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面对不同的学生,孔子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呢?
那是因为孔子深知子路和冉有的个性不同。
子路好争强好胜,做事情常欠考虑,所以孔子劝他三思而后行;而冉有性格谦逊,好优柔寡断,所以孔子鼓励他果断行事。
好的教育就是,在了解并接纳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育
3.赏识孩子,扶持自信
不少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却容易走入一个误区:
不注意赏识孩子的优点,而过分强调孩子的错误。
当我做得对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及时肯定我,表扬我。
妈妈平时在同朋友谈话时,谈到孩子的时候,她会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优点。
我们偶尔听到,表面会装得不在意,实际上我们很在意。
得到肯定的这些优点,我们会继续坚持,越来越好,会按照父母描述的那样优秀去校准自己的言行。
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就事论事地分析,不哆嗦、不翻旧账,正确面对事情,改正就好。
事情过去了,继续美好的生活,不要把负面情绪过分强调和延伸。
亲爱的家长,放弃完美的目标吧,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才是最好的教育。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应天性,成长为丰富、灵动,有能力享受生活、感知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