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绀緅:绀(gàn),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緅(zōu),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
2.亵服: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
3.袗(zhěn):单衣.。
4.絺绤:絺(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合起来是葛布的统称。葛之细者曰絺,粗者曰綌。引申为葛服。
5..缁衣:黑色的衣服。
6.羔裘:羔皮衣。
7.麑:ní,小鹿
8.袂:meì,袖子
9.居:坐
10.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
11.杀shà:裁。
12.吉月:每月初一。
君子穿衣服,不用深青透红或黑里透红的布做镶边,也不用红色、紫色的布做平常居家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细的葛布单衣,如果要出门,一定要在外面套上外衣。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外套。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外套。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外套。
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要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小被子,长度是身长的1.5倍。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垫子。丧服期满,就什么装饰都可以佩带了。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裁掉多余的布。去吊丧不穿黑色羔羊皮袍,不戴黑礼帽。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做朝拜。
10.7 齐(斋),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斋戒沐浴,一定要有浴衣,用布料裁成。斋戒时,一定要改变饮食,住的地方也要换。
什么是改变饮食,换住的地方?
就是在举行祭祀大典之前,一定要忌荤腥、忌饮酒。所谓换住的地方其实是很委婉的表达,说的是不能跟妻妾同房。这些都是必须的、郑重的程序,一点儿都不能马虎。
10.8 食不厌精,脍(kuài)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něi)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xiù)恶,不食。失饪(rèn),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饩xì)。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1.饐 yì:(食物)腐败发臭
2.餲ài:食物经久而变味。如:餲饐(食物败坏变味)
3.馁(něi):本意是指饥饿,也指指鱼腐烂变质,也指气馁、泄气、丧气
4.臭xìu:(气味)难闻(跟“香”相对)。
5.饪rèn:做饭做菜。
稻谷饭尽量舂得细,鱼和肉尽可能切得细。粮食如过于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就不再吃了。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有异味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时候不对,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餐的酱料不对,不吃。
几案上摆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谷类的量。只对酒不限制,但也永远不喝醉、耍酒疯。从市面上采购来的肉干和水酒,不吃。佐餐的姜料可以不撤下,但也不多吃。
10.9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国君参加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一般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再食用了。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孔子)吃饭的时候不交谈,就寝的时候不说话。
10.11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斋)如也。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瓜祭:古人吃瓜之前,必先祭祖,称谓食瓜荐新,表示不忘本。《礼记·玉藻》:“瓜祭上环。”上环:切瓜作环形,有上环、下环之分,上环为蒂部,下环为脱花处,祭祖时用上环。
10.12 席不正,不坐。
席子摆放得不端正,不坐。
汉代以前还没有椅子,中国人读书、吃饭都在很矮的案或几上,就在地上铺席子,人直接坐在席子上。这里说的是,一块块的席子,得在案几后头摆正了才能坐,这同样是礼。
20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