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元 杜豆豆
南宋孝宗皇帝时有位读书人,34岁时以草根儿身份,直接给皇帝上书,劝皇帝北向抗金,不可苟安于东南一隅。胆子不小吧?
想想看,前有岳飞被莫须有,当世又有辛弃疾被贬官,这样的局势,这位草根儿还敢妄言,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磕吗?
可这位读书人丝毫不畏惧,据说还有前科。
他25岁时那年,南宋朝廷和金人媾和,大家都觉得是件好事,至少能松口气儿了。可他却偏偏觉得不是什么好事,愣是以布衣身份,连上五疏,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写了《中兴五论》,希望能改变圣意,可惜被拦截了,“奏入,不报”。
这位锲而不舍的爱国志士,就是陈亮。
虽然第一次上疏没成功,可挡不住陈亮的爱国热情。于是,34岁这年,他再次上疏,力陈自秦桧以来朝廷苟安和儒士们空言性命的不良风气,慷慨激昂地劝孝宗积极北向抗金,不可苟安于东南一隅。
这次运气稍微好点儿,这第一书居然把孝宗皇帝震动了,孝宗“欲榜朝堂以励群臣,用种放故事,诏令上殿,将擢用之”,可惜的是,“大臣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
震了皇帝,却没能得到大臣们的支持,搁浅了。
陈亮等了八天没消息,于是又上了第二书。结果“宰相临以上旨,问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贬。” 没人说他好。
又过了十天,陈亮还是没等到消息,于是又发出了第三书。皇帝眼见大臣们都不支持,于是自己做主好了,“欲官之。”
可陈亮却渡江而归了,留下一句话给皇帝:“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
我是爱国人士,为国家保长青基业,难道是为了一官半职吗?
陈亮,你实在是太有个性了!
可也是这锋芒毕露的个性,给他招来了祸事。先是被刑部侍郎何澹素以“言涉犯上”之罪施以酷刑,“笞亮无完肤”。
接着,又被仇家诬告下了大理狱。幸而还有正直之士在皇帝面前求情,才捡了条命。
陈亮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复兴忧虑尽瘁,提了很多好建议,可惜始终因为各种力量的阻挠而未被任用。
直到51岁时,他参加礼部进士考试,中了状元,才终于被授职为官。可没想到的是,因为长期“忧患困折“, 他竟然在52岁这年过世了。
“安于一隅”这个成语,就出自陈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二书》:
“臣恭惟皇帝陛下立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隅,角落。 “安于一隅”,就是安心在某一个角落。是用来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的。
陈亮虽然是草根儿,但爱国情怀确实令人赞叹。遗憾的是,南宋朝廷被主和派左右,陈亮虽有满腹政治抱负,却终生未得到重用。
“安于一隅”的心态,最终还是让南宋被灭了国。
今天的典故小故事—— 安于一隅,还有陈亮的故事,你记住了吗?
(本文结束)
创作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交流请发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