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生于直隶天津。这一年,宽闳61岁、张之洞52岁、张百熙42岁、严复35岁、严范孙30岁、蔡元培21岁、梁启超16岁、张伯苓13岁、周诒春6岁、蒋梦麟3岁,胡适与陶行知均后二年生。
这些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都发过璀璨的光芒,基本上构成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脉络的群星谱系图。梅贻琦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梅贻琦祖籍江苏武进,远祖曾为明初重臣,后迁徙至天津,为津门望族。他出生时,家境似尚可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梅家每况愈下,父亲失业,家中生活没有着落,每餐玉米面都得限量,孩子们经常半饥半饱。
然而梅家历代均为诗书人家,梅贻琦父伯曾中过乡试,对其子女均以诗书为第一要求。梅贻琦说:家境非甚宽裕,但对于吾兄弟五人之教育必尽力成全。
梅贻琦自幼聪颖,记忆力强,熟读经史,且善背诵。有位外国同事称他为“博闻强记的中国儒士”。他曾向同事说:假如有谁背诵任何中国古典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国学根基之深厚,可见一斑。
1904年,15岁的梅贻琦进入天津南开学堂,成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得意高足。1908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名字被刻在南开校门前纪念碑的第一名上。
南开毕业后,许多叔伯亲友都进言梅贻琦父亲:待琦毕业后,寻个小职业,了此一生,也可贴补家用。那时的梅家儿女众多,五子五女,艰难度日。然而,梅贻琦不甘庸碌,决心寻机进一步深造。
恰在这一年,清政府组建游美学务处,招考首批“直接留美生”。这是梅贻琦在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刚攻读一年,便毅然投考,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成绩入选首期庚款留美生。
梅贻琦与清华的“血缘”关系由此时开始。
梅贻琦留美的选择又与别人不同,大部分学子选择的是哈佛、斯坦福、耶鲁、麻省理工等美国名校,梅贻琦却单独到东部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徐君陶回忆说:他那种独具见解,确和一般人不同。
妻子韩咏华曾追忆说:月涵在美国攻读四年,天津家中生活十分拮据,他的父亲一直失业,当卖衣物藉以为生,二弟贻瑞高中毕业后即被迫辍学去中学任教。
梅贻琦亦不辜负家中期望,学习异常刻苦。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多学一年即多得一年之益,夫何乐而不为?
学业上的刻苦也影响着兄弟姐妹,弟弟贻宝称他是:大家庭的柱石,更是家庭现代化的枢纽。父亲命诸子惟五哥之命是听。
梅贻琦回国后应聘去北京清华学校任教,一直单身,眼看兄弟们失学,毅然退了亲事,挑起家庭重担,让二弟梅贻瑞复学。作为长兄一直供他们读到大学毕业,竭尽全力成全。
一家兄弟成绩斐然,梅贻瑞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三弟贻林、四弟贻璠、五弟贻宝都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小妹贻玲考入南开。梅贻琦的四个子女也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
对兄弟姐妹,对子女都十分重视教育。然而,在梅贻琦执教以后,他对子女和学生的态度更令人肃然起敬,他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子弟;我的子弟,也是我的学生。
他逝世后,别人送他的挽联,成为他一生教育理念的写照:桃李满天下,何必儿孙常绕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