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文系出身,但在大三之前,我一度以为毕业之后我不是做语文老师就是到报社当编辑了。从未有人跟我们说过,这世界上的职业有万千种,中文系的人可以做至少百种。
我,文案,“文案圈”
“读文案时,我不但被文字感染了,还能感受到创作者试图向我灌输一个新颖的观点或价值观念”
今天看完了塘主的《文案觉醒》,在最后的篇章里写到,她在大三后偶然接触才知道有种东西叫文案,当时的触动直达心底。突然回想起自己初接触文案的心情,那时也是一种“原来这世上还有这么有趣的工作”的心情。
我仍记得那天骑着车子回宿舍的心情,背包里是从图书馆里借来的讲文案的书,那天我深深被一句广告语所打动,原来品牌做的事情、原来广告是这么有趣。至此之后,我开始关注文案。大四时关注了一些讲广告文案的公众号,我一直把它们视为我的精神家园,也确实,它们带我走进了一个更有趣的世界。这其中,就有塘主和文案圈。她始终是认真做文案的人,也是认真运营新媒体的人。所以,文案圈是一个精神部落,我很感谢加入其中。
毕业后一直从事文案的工作,包括近日组内打算做一些新媒体的工作,所以塘主的书适时给了我清晰的建议,我想这次阅读体验帮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同时也给予了我宝贵的生活经验。
做新媒体,是集合一个精神部落
公司做公众号往往着急变现,甚至有的索性做成了公司网站的微信版,但是可能很少会觉得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合适。我也尝试开过公众号,却把它当作练习坚持写作的平台,其实只是发挥了QQ空间的功能。
“把精神世界有同一兴趣爱好的人聚集的新媒体阵营,称为一个精神部落。”
读书时我一直在思考,新媒体究竟是什么?公众号究竟做什么?也许用这本书里概括的“精神部落”这个词总结再合适不过。这是一个重要的认知问题,而只有对此深刻理解才能做好企业号、个人号。所以整个阅读过程里我懂了为什么自己做的号做不起来也坚持不下去,因为我只把它当作一个写作出口平台,而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精神部落来思考运营。而因为一直的定位模糊也丧失了别人关注的兴趣。公众号运营不是随便发发文章,定位、选题、策划、写作、互动,每一步都是重要的步骤。
“新媒体人最核心的工作职能是,帮助更好地实现同一个精神部落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独栋。”
再说新媒体人,往往入职门槛很低,但却缺少真正的领路人。我曾有段时间也陷入碎片化阅读的困境中,四处扒各种技巧,听听培训课程,后来发现,看了那么多篇不及认真阅读完一本书带来的深度思考多。经典不是当时当刻给你的帮助,却是可以内化深入的积淀。寻求偶然灵感可以四处浏览,但深度思考必是系统化、严肃阅读。
新媒体实操经验,总结如下
选题
1)筛选立题(确定话题范围):提前一周准备;
2)声明立意(内容价值点和主张):问自己,“不写它,我会不会后悔?写出来,对大部分读者来说能否带来一些收获”;
3)破题切入:决定了内容最终呈现结果的差异化,如总结独特的方法经验、带上情绪标签等;
4)选材支撑:搜索信息和选取素材。
CBI标题观
CBI=目标对象+获取信息+有趣等情绪(标题要与读者建立身份关联指向、给读者明确的利益承诺、引起读者某些情绪共鸣)。
提升阅读体验
1)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你的平台聚焦在什么领域,日常主要发布的内容是什么;
2)阅读层面,美观不是排版的第一目的,信息表达才是;
3)互动:用户可以以最低的时间成本,参与内容互动。
多平台运营经验
1)知乎: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方向;注意:不要浪费时间回答半年以上关注度仍低于100的问题;以第一人称创作;围绕着兴趣爱好找问题;以个人名字注册。
2)微信公众平台:扎根一个行业;至少提前一周做好选题。
3)头条号:用户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内容筛选上,而不会去关心这些内容是哪位作者提供的,如果你希望通过软性广告提高产品曝光量,那就选择头条号;带着娱乐心态生产内容,这里的读者阅读注意力相对较低;避开专业技能方面的选题;能用图片的地方,不要用文字解释;记得把读者引流到你最核心的内容平台。
4)音频广播类:明确的应用场景;定时更新;录音稿1500字左右,时长15分钟以内;尽量短句;主播朗读很重要;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5)视频类:做好用户沉淀;明确应用场景;两三分钟一个小技能;重复的视觉符号;自然状态;做好版权标注和关注引导。
社群运营
1)明确的门槛:不要浪费时间去建立一个零门槛的免费群;
2)一个社群只做一件事;
3)设置一条明显的红线:如每天早上10点前禁言;
4)珍重个体:真正考验管理者的地方在于社群满员后,建群者是否能长期投入精力引导群内产生有价值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