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阅读《处处皆书房》考试文章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实战指导。
阅读原文:处处皆书房
老师今天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叫《我的书房》。
这是一所乡镇初中,收取的学杂费是不比其它学校多的。于是,穷孩子和富孩子挤到一个教室里。所谓的富,只是相对而言罢了,毕竟不是富可敌国的那种;而这所谓的穷就穷出了点水平,据说家里只有手电筒这唯一的电器。
金娃是乡长的孩子,牛娃是平头布衣的孩子,他们家最现代化的东西就是那个手电筒。
金娃每天的任务是学习。牛娃每天的任务是割草、喂猪、放牛、洗衣、做饭,还有学习。
金娃回家了,问乡长:“爹,今天要写咱家的书房,咋写?”金娃家有个专门的书房,又大又豪华。乡长:“说明文吧?看你的观察能力喽!”
金娃奋笔疾书,他把“我的书房”写成了“我的宫殿”。从本质上说,那就是宫殿。他没有夸张。
牛娃回家了,问他父亲:“阿爹,今天要写咱家的书房,咋写?”
父亲抬起头瞧了牛娃一眼,又默默地做自己的事去了:“不知道哩。”
牛娃家就两间房,一间正堂,一间厨房,再就是猪圈与牛棚了。书房?哪来的这个概念。
牛娃只好开始编,编得很牵强,不会撒谎的牛娃边写边面红耳赤,犹如正在耍刀的关公。
牛娃在牛背上编完了《我的书房》。他每天都在野外作业,有时是牛背,有时是河滩,有时是树下,有时是凉棚里。
夕阳把半个西天照得火红。金娃从田埂那头走过来,他看到了放牛的牛娃,很友好地打招呼:“牛娃,干嘛呢?”
“放牛,”牛娃想了想回答,“写作业。”
“在写作文呢?给我看看。”金娃手已伸出,作出乞讨的样子。
牛娃不知当给不当给。他握着书本没动弹。
金娃继续做乞讨状,牛娃做防御状。僵持着。
终于,牛娃觉得很不妥,还是勉强把作文交给了金娃。牛娃脸开始红,红得很厉害,那该死的笨牛没有察觉到主人的窘态,居然发出“哞”的一声。
金娃很快看完了,将它还给牛娃,说了句:“这就是你的书房?”说完就走了。
牛娃认定金娃那是在讽刺他,脸红得像番茄,又悔恨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种假的东西来骗人骗己。金娃没有任何讽刺挖苦之意,实属脱口而出,牛娃理解错误。顺着一股牛劲他把那页作文纸给撕了,又写了一篇。
第二天老师说要朗读两篇作文。说是写得好,描写得很真实,要作为范文念出来。
她先念了金娃的。“宫殿”的确令同学们张口结舌艳羡不已。念第二篇之前她顿了顿,看了牛娃一眼,牛娃赶紧躲过那眼神。
老师笑了一下,很和蔼地开始念第二篇:“我的书房——”她又顿了一下,环顾了一下四周,“我没有书房……”
天啊!牛娃心里叫了出来!这不就是自己写的那篇!脸红。
“我没有书房,我家穷,连盏台灯都没有,更别说书房了……”
“在学校的时候,教室就是我的书房,我尽可能多利用教室的课桌学习知识……”
“放学路上,整个田埂就是我的书房,我背课文……”
“喂猪时,猪圈就是我的书房,我边喂猪边记英文单词……”
“放牛时,牛背就是我的书房,我在上面演算习题……”
“下雨天,柴屋就是我的书房,我看会儿书看会儿雨……”
“我有好多书房,好多好多,哪天我领着你去参观参观吧……”
“每当夕阳西下,我的书房就消失了,阳光,我的台灯,为什么总在最需要你的时候离我而去……”老师念完了牛娃的作文,大声说:“只要想读书,处处皆书房!”全班同学掌声雷动。
前面我们分享了如何有感的方法,那么无感又怎么办呢?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给不同人的感悟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处处皆书房》这篇文章相信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有感”,也触动了我对无感如何写好作文的诸多“有感”,于是写了以下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会写作文的N个理由
——有感而发,无感希望
我们可以为不会写作文找到N个借口,同样也可以为一定能写好作文找到N个理由。《处处皆书房》中的牛娃,面对老师布置的《我的书房》作文,从不会写到写得非常棒,从没有书房到处处皆书房,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不会写”是少数同学的口头禅、挡箭牌,除非自身惰于思考外,总有办法化解。
事例1:有次家长带不会写作文的孩子到我办公室,我问小朋友:“你活着吗?”他一脸疑惑地说:“活着呀。”“那你肯定、一定、必须能写出作文来!”小朋友更迟疑了。“你想想,活着就有生活呀,你每天与人事物景打交道,是不是?作文就是写你的生活,写身边的人事物景呀,你肯定会写你的生活,明白了吗?”孩子点点头,开心地笑了。
点评:这不是不会写,而是不知道写什么,就像开拖拉机一样,发动时有点困难,一旦发动起来就能正常开跑了,只要不偏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给孩子接上作文的源头活水,一切就水到渠成。
事例2:有次布置弟子写篇作文《月》,第二天告诉我昨晚月亮没有出来,所以不会写。我问是不是要杨利伟叔叔带你到月球上转一圈才能写出来?可不可以想月亮、画月亮、唱月亮、讲月亮的故事、剪个月亮、背些月亮的诗句?月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心中有月,弟子思路顿开。
点评:作文就是写生活,当我们思路卡顿的时候,就想到四个字——无处不在!牛娃从没有书房到处处皆书房,思路一变天地宽。比如写快乐,快乐无处不在;写考场,考场无处不在;写选择,选择无处不在,等等,这样就避免了钻牛角尖。
事例3:有次讲座上,有家长提出老师要孩子结合清明扫墓写篇作文,孩子难得出来放风,开心得要死,写不出庄严肃穆那种,这岂不是要违心去写?我问,革命先烈的牺牲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从“今天的快乐”完全可以庄严肃穆地反思“昨日的奉献”,并不矛盾呀,说明他们的奉献是值得的,教室一片笑场。
点评:家长的思维是走了极端,非此即彼,其实开心与严肃本身是一致的。任何事情如钱币都有两面,即使前面有堵墙,你依然可以转个身扶墙而走,不是不会写,而是思路堵塞,思路决定出路,更何况考场作文,想想也不会让你审题时就无路可走呀。
“编作文”现象的存在,严重偏离了作文要抒发真情实感的原则,有的只想过关就行,老师或家长怎么说就怎么写,作家韩寒就曾说过,很多人的撒谎体验,就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这就是教育的失败,千教万教学做真人,作文就是做人,不过有些同学做的不是真人,而是假人。
事例4:在浙江某市小学讲座,问有感能而发,无感怎么办?几百位同学异口同声:“编!”这阵势把我也吓到了,校领导也尴尬一旁。
点评:牛娃家没有书房,只好开始编,编得很牵强,不会撒谎的牛娃边写边面红耳赤,犹如正在耍刀的关公,终于牛娃在牛背上编完了《我的书房》。似乎不会写,只剩下编这一条路。编可以天马行空,仿佛写童话,但如果假话说多了以为真,其后果确实很严重——这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关注生活,没有真材实料,哪有真情实感?
事例5:多次发现有学生每次写作文总是用那么一两个事例,黔驴技穷,家长看了也头疼。
点评:导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惰于思考、缺少生活体验、不爱阅读积累等。假如问可不可以不同作文用同一个事例?我的答案是:可以!但是,事例得围绕中心转,就像万物生长靠太阳一样道理,得根据文章中心换个角度去写事例,所以问题不是出在事例本身,而是思考的本质。就像同是一杯水,这次主题是乐观,可以说“还有这么多水啊!”,但下次主题是悲观,再说“还有这么多水啊!”就很搞笑,你可以说“只有这点水了啊!”,由此看出,事例必须与文章主题相一致才行。如果懂得了这一点,何愁不能举一反三呢!那不就达到事例无处不在的境界了吗?
事例6:有次发现学生作文中这样写道:老爷爷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写,她说老师说的写人物一定要写外貌,我说老爷爷就差扎一双小辫子了。还有同学开头总是写:今天天气睛朗,万里无云之类,也说老师要求开头一定要写环境描写。
点评:机械死板地执行老师的要求,导致生搬硬套,编也编出了套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起何作用,所以发现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及时指出问题的根源,一切的存在要服务于文章的主旨,与主旨无关直接删掉。
“有依赖”是不少学生的作文通病,导致自己成了作文的仆人,而不是真正的主人,被众多因素牵着鼻子走,从而越陷越深,严重的会产生作文恐惧症。流传的段子说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依赖只是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毕竟还有考试这个“拦路虎”。
事例7:现在手机、电脑普及,网上查资料很方便,书店里所谓的《优秀作文选》也是铺天盖地,不少学生动起脑筋抄,好词好句、事例等直接拼凑,同班同学作文还经常出现撞车现象。
点评:学生产生资料依赖症,一拿到作文题先想到到哪去抄,从不会自己主动思考,一到考试就傻眼。我不否认资料的作用,但有个前提,就是要明白资料好在哪里,理解后灵活运用,而不是只想着照搬照抄。如果这个前提没有达到,没有这个能力或意识,那么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被这些资料牵着鼻子走,逐渐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事例8:某市少年宫作文培训,老师把好词好句抄在黑板上,让学生串起来写,结果看似个个作文得分都很高,但家长反映孩子回到学校还是不会写,一到考试就抓头。
点评:这涉及了老师越位问题,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考试时黑板上也不可能提供好词好句,没有了拐杖,还是不会走路。这种教学思路的弊端在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学生不是有感有写,不会谋篇布局,只陷在好词好句里,请问好词好句就是好文章吗?就是再好不符合题意也是文字垃圾。
事例9:有位四年级家长反映,学校每周布置篇作文,女儿总是要改三四回才能过关,每次老师也不说哪里不好,怎么改,导致每周孩子一写到作文就哭,弄得家长也嫌烦,直接教女儿怎么写,交给老师应付。
点评:这涉及到家长越位问题,孩子不会问家长,家长说怎么写怎么写,结果让孩子产生了依赖,不愿自己动脑思考,这种简单而不负责任的做法适得其反。有感而发一定是孩子的感,考场上家长代替不了孩子,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激发孩子思考,引导打开思维,而不是直接给以答案。
有真情实感,那有感而发一般没问题,关键无感怎么发?除了编故事、说假话、抄资料、问别人等等,真的没救了吗?我强调要始终坚持“真情实感”这个写作原则,大家不妨试试这个方法:有感而发,无感希望。
事例10:有次给弟子布置作文《我的老师》,他说不好写,在班级成绩中等,老师对我不怎样,我对老师也不怎样,老师只关注好的和差的同学,跟我说对老师没感写不出。我说你希望老师对你怎么样?可不可以写呢?回答是:“可以!”
点评:无感写不出,仿佛成了“编”的绝佳理由,那么我用说“希望”的方式,请问“希望”是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啊,这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
事例11:有次接到苏州家长的电话,反映孩子学校的某篇作文不会写。我说不要告诉我什么题目,就跟孩子讲三个字“夏令营”。没两秒钟,电话里传来了:“哦,会了!”
点评:因为我知道夏令营孩子体验了许多感受深刻的活动,肯定有真情实感,有话可写,所以一点就通。这就提醒我们平时多体验、多积累有感的事例,便于随时而发。
事例12:家长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很开心,家长说回来要写一篇作文,孩子立马表示不去了。这个现象比较普遍。也有同学说,没什么好玩的,就是无聊,实在写不出。
点评:“无聊”也成了无感的借口,通常负能量是不能作为文章中心的,但想想“无聊”是不是一种情感呢?不妨先问问:“怎么无聊?为什么无聊?”然后使出杀手锏——你希望怎么玩不无聊?作文既富有变化,又坚持说真话!
唯有真情才有实感,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有感就而发,无感说希望,让写作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感是感,无感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感!明白了“有感而发,无感希望”,我们就能时时、处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从此再也不怕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