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爱心的普遍丧失是可怕的,它的确会使世界变得冷如冰窟,荒如沙漠。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20多条几厘米长的小小的鲫鱼,在宽大的鱼缸里灵巧的游来游去,摆头甩尾的动作干脆利落,它们的活泼快乐远胜于雍容华贵的金鱼,胜过那条锦鲤。
它们共同生活这里,没有各自水域的领地划分,在相对自由的整体空间里,或穿梭,或滑行,就这样无声的演绎着生命的故事,平凡而美好。
北京小汤山文化广场的喷泉水池,水面辽阔,盛夏时有大盆荷花妖娆的绽放于水面,水中还有成群结队、浩浩荡荡的各种各样的金鱼以及其他一些鱼类。
当时光逐渐向前延伸,季节的变换使广场的管理人员慢慢的放干了弧形水池里的水,大的鱼儿转移了,池底露出了覆盖着薄薄淤泥的鹅卵石和多个浅浅的水坑。这些被遗弃的小鱼,就是在这些小水坑里,顽强而无助的活着,它们的生命正通往落叶的尽头。天上的太阳依旧存在热力,加上水的缓慢下渗和蒸发,这些弱小的生命,被弃置一旁的生命,很快就要香消玉殒,碾做成泥。
儿子知道了广场水池有小鱼,就在放学后去了3次,一次是和爷爷,一次是和同学,第三次再去时,水已经干涸见底,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小鱼已耗尽最后的活力,枯萎、凋零,失去了水中的滑翔,成为静止的名字。
这些小鱼是儿子分两次用塑料袋捧回来的,他很喜欢它们,我们帮他换水,洗去泥沙,之后就放到鱼缸里。
也许,儿子当初并没有想到要救助这些弱小的生命,只是觉得好玩,这些小鱼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新奇的快乐,经提醒才似懂非懂的有所感知;也许,他把这些小鱼带回家,快乐经历就暂告一段落,喂鱼的事情还是要由父母来完成。
这些都不重要。我从中隐隐地感觉到孩子对更弱小生命的尊重和扶持,️没有任何利益,只是来自于一颗纯真的心,是一种没有任何杂质的纯净。
这些小事我们很少去做了,就是去了,去之前也许会多问个理由——这些鱼能吃吗?养着好看吗?当我们站在池边,看到那些挣扎在浅水窝里的小鱼时,可能也不会下到池底,踩着那些沾满半干淤泥的卵石,因早已没有了那份心情,有时也怕弄脏了鞋子。
而一个孩子就可以做到,这体现了一种年轻生命朝气蓬勃的活力,一种世俗之外的心灵的面容。他们一无所知或无所不知的爱,拯救着这个有点隔膜,有点冰冷,有点无奈的世界,为我们带来一缕灿烂的亮色,闪耀在这个喧哗的尘世中。
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依稀觉得时光倒流,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小时候,重新感受那种顽皮与可爱,那种梦幻般的童年生活场景,只是已没有了当时的心境,这或许是一种曾经沧海再难为水的伤痛与苦笑。
我带着孩子出去玩,拿着小铁锹或小铁铲,有时还带着我给他做的木质翻斗车。我对他说:儿子,是你带着爸玩儿,还是爸带着你玩儿?儿子回答说:是爸带着我玩儿。
我说:是儿子带着爸玩儿,爸大了,已经不再玩这个了,你不来,我是不会来玩儿的,所以是儿子带着爸玩儿。
儿子记住了,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问他时,他都回答:是儿子带着爸玩儿。
在生活及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数次的向胜者和圣者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从物质到心灵。但我们很少能够俯下身来,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倾听孩子内心流淌的声音,更不用说向他们学习了。
失去了童真的成年之心也许不会枯萎,但至少还是缺少一些温和的东西。过多的生活负担,让我们谨慎小心,如履薄冰,即使心有而力也不足。于是生发出那些廉价的慈悲,只把他人生命的苦难、悲剧化作内心一道浅浅的伤痕。
或许,苦难只有真正触及自身时,才是真正的苦难,其他的都会雁过无痕,雪落无声。
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就能够延续这些小鱼的生命,这也偶然证实了生命无常。生命不是单独就能存在的,还需要一些相互关联的因素,以至于援助和扶持。
儿子对那些濒临绝境的小鱼进行爱心的救护,这使他幼小的心灵渐渐地升起一颗仁爱之心。
当我们不可遏制地长大后,或许对这些小鱼以及类似于此的境况习以为常,冷眼旁观,或视而不见,心不在焉。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去施以援手,而是我们有着太多的东西在内心纠缠不休,阻碍了那种积极而慈悲的行动。
多少次,我们都喜欢回荡在耳边、萦绕于脑际的种种强者铿锵有力的声音,这使我们振奋和鼓舞,其实,我们还需要把心灵打开一扇门,让孩子或弱小的声音飘进来,或者降低身体与心灵的高度,亲身接触那些声音,感受另一种空间里的生活,那里有一种无法解释的、神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