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这本书的缘分是因为喜欢的博主推荐,首先作者是一个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外卖员,其次听到她朗读的几小段内容,瞬间就被吸引了。
于是这三天在零碎的时间里,边读边感受着他的辛劳人生和诗歌带给他的慰藉。
01
外卖大叔兼诗人王计兵51岁,出生于一个极度贫困的苏北农村家庭,初中辍学,便在不同的城市辗转打工,经历了搬砖,捞沙,摆地摊,收废品,开书店,到现在的送外卖。
这样的一个人,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写有近4000首诗歌、发表多项作品的诗人;他说,艰难的生活里,诗歌是那陡峭的另一面。
本书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作者和文学的关系,但又说不清,当他第一次出门打工,当工友们聊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江湖义气以及女人的话题的时候。
由于融入不了,他变得沉默且孤独,便开始在书摊看书,久而久之产生了记录打工生活中的感受和想法的念头,慢慢就形成了一种无意识写作的习惯。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非常好奇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如何渡过,父母和周遭环境又给了他什么样的影响?
来自极度贫困的农村家庭,父母也和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为养家糊口,面朝黄土,背朝天,家里并没有看书的氛围,而且作者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他的阅读习惯又是如何养成的?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者的大部分状态都是在为改善经济忙碌。但他还是在这样的日子里通过写作为自己找到一处亮光。
排遣,宣泄,又或是诉说,很为作者感到庆幸,当生活中谁人都无法理解的时候,写作成为他的树洞。
写父母,老家,记录年少,外卖员的生活,他说:文学在他的心里早已超出了文学本身,她是他心里的一口人,是他最亲密的人,无话不说的人。
生命的本质都是都是孤独的,即使你有亲密无间的朋友和爱人,一个人是始终是无法完全理解一个人的。你的生活中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渡过每一个孤独无人理解的时候呢?
回想自己这半年多的时间开始通过公众号的方式记录生活的些许时光,今儿统计了一下,不管是读书笔记,还是我的碎碎念,居然也有了87篇。
其实在读师范的日子里,我就有写日记的习惯,记录哪些很多我无人可以诉说的痛苦,困惑。但在后面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停止了记录,也随之发现当我想要回想起的时候,只剩下支零片碎,拼凑不出任何的画面。
又是什么原因让我重拾这个记录生活的方式呢?当然是因为燕子的影响,一直很欣赏她的文笔,舒服,朴实,接地气,她写母亲,孩子,心情,让我非常的羡慕,能够背记录,是一件幸福的事。
虽然我的文笔粗糙,记录也是偏流水账,但每一次的输出于我而言都是珍贵的,更重要像作者说的:每一次的记录就像照一次镜子,都是我对自我的一次对话、审视和定位,不断地提醒我修正我的过失。
02
作者虽然经历了很多生活的苦楚和辛劳,但在书中他丝毫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说坚强和乐观,也没有悲伤和埋怨,只是在叙述,就是以平常心在记录对生活的感悟,用文字抚慰愧疚,遗憾,辛苦的心情。
从小就在情绪波涛的环境下长大,甚是欣赏这些在艰难环境下依旧能掌控自己情绪的人,即使步入中年的我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还是会失控,抓狂,奔溃,抱怨,甚至是绝望。
而51岁的他虽然经历了很多生活的困难,依旧能看到生活的另一面,他说:月亮是人间的一处漏洞,所以夜从来黑的不彻底。
这也正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最后分享一些喜欢的诗句:
“当年一诺千金的语言正在兑现今夜,我们是最富有的两个人”
“把省剥下来,把市剥下来,把县把乡都剥下来,剥掉所有的包装,我随身携带的小村庄像一粒药片。”
“我们都是时间的俘虏纷纷放下武器重新选择了爱,或被爱”
“人越老,越懂得谦逊,伺候了一辈子庄稼的人,开始向土地道歉,开始拉紧骨头的弓把大地的心酸射给天空。”
“长久的清贫
让我们学会了节省
我们把甜蜜也节省下来
把依偎的身影节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