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认为,抑郁症的性别差异是人为误差造成的,比如说,女性似乎更乐意求医;男性嗜烟、酗酒以及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较高,起到掩饰的作用……
不过近年很多研究表明,男女患者在临床特征上确实存在某些差异。
1.
总的来说,研究者普遍对以下三个有关抑郁症性别差异达成了共识:
第一,从青春期(有的说是十三岁)开始,女性要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第二,在青春期阶段,女性患病率的上升趋势要比男性更为显著一些;第三,这种性别差异模式只特异地发生在抑郁症这种疾病上,未见于其他心理疾病。
2.
有研究者认为,女性发病年龄早于男性很可能与以下三种原因有关:
一是,女性从青春期开始需要适应她们的性别角色、变得更女性化,这可能令她们不自信,对自己的评价比较低,在遇到不良事件时更容易责备自己。
二是,研究表明,女性在遇到人际交往方面的冲突时容易变得抑郁,而男性在遇到运动方面的失败时才容易变得抑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方面的冲突相应增加,导致女性更容易抑郁,但运动方面失败的增加,不是那么明显。
三是,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抑郁的特质。到了青春期,这些人格特质上的差异会和某些外部刺激——比如负性生活事件——结合,使女性抑郁比例更高。
3.
就临床表现来看,女性与男性也有些不一样:男性患者迟滞、疑病、自知力缺乏等症状比较突出;女性患者以激越、躯体症状、睡眠障碍等问题为主。
临床表现的不同,可能与男女之间对生活事件反应方式的不同有关。
研究显示,相比男性,女性更倾向于反复思虑她们情绪低落的可能原因、给出各种可能的牵连,这样就延长了她们的抑郁情绪,并可能进展为抑郁症。
4.
普遍认为,女性更容易遭遇负性生活事件进而产生更多的抑郁情绪。
比如妇产科手术,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可刺激体内儿茶酚胺的增加,致内源性抑郁。此外,对手术的认识不足也会增加女性的抑郁情绪。
调查表明,女性对手术的信心及预后的担心是造成抑郁的重要原因。
5.
说到这儿,我忍不住要提一下中医了。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病机很大程度上是肝郁;正如中医古籍中记载「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此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出现肝郁证的表现。
中医巧妙地解释了抑郁症的性别差异。
6.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发现,外界因素并不是导致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原因,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个体的易感性,包括人格、遗传、激素……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可能与男女的激素水平不同及脑形态学差异有关。
7.
在我看来,相比个体的「易感性」,个体的「敏感性」更不容忽视。
我们可以把抑郁理解为「情绪上的疼痛」(相比肢体上的疼痛,情绪上的疼痛难以在身体上定位,所以很多人更愿意相信情绪上的疼痛是心理问题),就如同女性对肢体上的疼痛非常敏感一样,女性对情绪上的疼痛也是非常敏感的。
(参考文献:《抑郁症性别差异的临床分析》,徐学兵;《抑郁症的性别差异》,苏宝兰、孙福刚、云维生、毛佩贤;《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及其相关学说》,詹晓慧、郭文斌;《抑郁症临床表现与治疗的性别差异》,龚慧、江沛、李焕德;《抑郁症易患性性别差异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林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