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一个象与骑象人的比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象,而骑象人如何驾驭大象呢?
"得到"里讲了这么个故事,说大师米纽庆批评表现最好的学生,其他人提出学生已经做的很好了,而米纽庆没说话,静静地听完大家的意见,他开口了。他说:她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你们说她做得不错,其实是在说,她只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了。听米纽庆这么一说,大家开始认真地思考,提了很多批评和建议。
当年被批评的老师也成为大师,现在也在批评她教的学生,她回想过去,说:“现在米纽庆已经去世了,我也老了。我要把他教我的东西告诉你们。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爽的。如果我只是表扬你们,那我其实也是在说,‘你们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我不停地批评你们,挑战你们,是相信你们完全能做得更好。”
那一瞬间,学生心里的那只大象就被触动了,理解了老师的用意。从那天开始,对自己的要求就提高了。这种自我要求并没有变成内疚和自责,更没有变成一种负担。相反,它的背后有一种“我能做得更好”的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里,有老师对我的期待,也有我对老师的认同。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变成了一种信任和期待。
第二年,老太太还是那么严格,还是有很多的批评,但是学生对批评的感觉却变了。严格的要求还是带来很大的压力,但它也变成了动力。
听到这个故事,每次遇到批评,想跟领导同事争论、比较的时候,都会跟自己说,这是信任与期待,我还可以做的更好。
大象也许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但它能听懂爱。
它会很清楚地知道,你爱不爱它。只有爱,才会让它心甘情愿,为你上路。
心中的大象的转变,源于爱,爱自己,善待自己,才能善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