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

今天清明节,又在下雨,似乎每年清明前后都是这般阵雨不断,无怪乎古诗词早有许多描写清明细雨的诗句。杏花雨,梨花风,再加上绿柳枝,这就是清明吧。

看到“优质”在经济学上解释为“匀质”,不是说要多好,而是能长期稳定提供同样质量的产品。自然这样的商品不会便宜,也不会贵的离谱,这便是“性价比”了。提到了“毒奶”问题,以前确实是一味埋怨黑心商家为了挣钱丧尽天良,而今却想,是不是正因为没钱赚才出此下策?如若正常买卖利润足够,为何要铤而走险,做此罪孽呢?

为什么没钱赚?政策限制,大概是因为把价格压的太低吧。君不见“三聚氰胺”事件过后,优质奶品就多了起来,价格相对也会贵些。那么放开限制,让奶制品直接在市场中竞价,质量好当然可以卖高价,质量次些就便宜些嘛,犯不着添加东西故意冒充高质量。

那么,买的廉价商品用了没几次坏掉了,埋怨商家卖的商品质量低,合适吗?本来就是廉价的,一分钱一分货,市场使然,又何怨焉?还想到了一元甚至零元的低价旅游团,被导游要求购物,不爽回来就投诉,该同情谁?当然如果导游口说脏话甚至动手打人的话,那必然不对的,其有苦难言的心情却也能理解。团费低了,虽然荷包落了实在,旅游的心情也所剩无几了,这还是性价比吧。

努力挣钱,用高价格换取高质量服务,本就是等价交换。工作又何尝不是等价交换?除非实现阶级跨越。

关于低价旅游团,我想了想,这应该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各旅行社为了合作关系,维持成本,在淡季开这种低价团吸引游客,同时为了尽量减少损失,寄希望于购物的回扣。可往往被低价吸引的游客,购买力也不会大到哪儿去吧,然而旅社还想多得回扣,那商品的价格就越高得离谱,即性价比极低,若是把游客购物金额和导游的业绩挂钩,那矛盾就更激化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