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欣,2岁男孩的妈妈,正面管教家长讲师,青岛37度妈咪创始人。
—————————
这是我分享的第13本家庭教育的书,你愿不愿到孩子的世界里来,和孩子一起傻乎乎的哈哈大笑?
每周分享一本书
—————————
正文开始:
儿子两岁以后,感觉其内部系统又一次升级,我遇到很多的挑战。
尤其在断奶以后,情绪说来就来,东西说扔就扔,张嘴说哭就哭,说什么完全听不进去,其实我知道这很正常,只是在应对孩子的这些改变的时候,有点措手不及。
我知道游戏力可以帮我。
如果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大人的应对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而看起来有些烦躁和疲惫的我,需要在生活中多一些幽默感。
春节回家,我带了游戏力这本书,断断续续的重读,收获了不少的力量。
加上看着舅舅舅妈带着侄子和儿子四个人兴高采烈的玩捉迷藏,他们走的时候儿子很是忧伤,妈妈都不要了,我就知道,我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孩子的世界,和他一起玩起来。
第一,就是加入孩子的世界。
加入孩子的前提是看到孩子,我注意到了儿子的变化,愿意帮助他,或者说是帮助自己,就需要我真的放下身段,走进孩子的世界。
春节回来之后,儿子还在不断的要求玩捉迷藏的游戏,虽然没什么规则可言,但是那种全身心的投入,确实给彼此带来了力量。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又玩了很多,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撞个满怀;或者儿子拽着我的衣服连成火车在房间里巡游,我躺在床上儿子从我的腿上滑下来,我们叫做滑梯,甚至很多都是儿子发起的,比如儿子扮演爷爷放鞭炮的场景。
仔细回想起来,没什么技巧可以,没什么情节可言,很多都是突发奇想,儿子会不断的要求重复,这个过程最大的收获,就是重建了彼此的联结。
第二,游戏的本质是为了建立亲子联结。
我注意到儿子情绪变化是从两岁开始,是从断奶开始。
人们都说两岁的孩子不好断奶,因为他本书就处于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内在处于和妈妈分离与不分离的纠结中,这个时候来一个分离的外力(断奶),孩子会特别痛苦。
那个阶段,我发现,我和儿子之间的联结放佛变的很难,以前一口奶的事,现在要抱很久,说很久话都不行,慢慢的我自己就会失去耐性。
但是一起玩游戏以后,不知不觉,儿子没什么脾气了,不怎么扔东西,哭的也少了很多。
我想,这就是母子之间,重建了联结的表现。
第三,笑声是检验游戏效果的唯一标准。
跟3岁以前的孩子玩游戏,其实都是傻乎乎的,就是这种傻乎乎,孩子会特别喜欢。
成人可能就是不喜欢自己变的傻乎乎,但孩子乐得嘎嘎大笑的时刻,你会觉得自己也很快乐,这或许就是放下身段开始尝试获得的惊喜。
大人的全身心投入,不但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强化亲子联结,还在不知不觉中,舒缓了自己的压力,给自己带来了快乐。
我们从春节前一直在玩的一个傻乎乎的游戏就是:儿子伸出手指biu,biu,biu对着爸爸开枪,爸爸被这股力量打倒了,向墙上摔去,儿子赶紧伸出手指去拉爸爸,爸爸顺势趴在了床上,儿子对着爸爸的脸呼呼吹口气,爸爸瞬间满血复活,孩子嘎嘎大笑,重复了好多次。
只要能够带来笑声,这游戏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值得投入的。
当然要特别注意,强制呵痒的咯咯笑不算。
第四,还有一种游戏,是孩子的学习方式。
两岁以后,我强化了儿子的生活技能练习,比如自己洗脸洗手,自己刷牙,自己穿裤子。
真的不要小看孩子,他用两天时间学会了自己穿裤子。
很多技能的练习,除了手把手分成小步骤,花时间训练以外,就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
比如给小熊穿衣服,是孩子们都爱做的事情。
还有幻想游戏,是儿子两岁以后经常自言自语玩的游戏。比如一天打完疫苗以后,他用我手工做的医院和小汽车,趴在桌子上自言自语“汽车开进医院了,要打疫苗了。。。开到里面去了,cancan下不来了。。打完了,不疼了。。”叽里咕噜自己说半天,谁说他不是用这种方式去消化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呢?
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是可以帮助孩子去应对生活挑战的很好方式,如果孩子不敢打疫苗,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打疫苗的场景,可以让孩子扮演医生哦~
游戏力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除了进入孩子的世界,建立联结和笑声以外,在孩子应对挫折和遇到问题时,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可以帮助孩子重新树立自信,打破内在的无力感。
和正面管教结合的点就在于,感觉好,才能做的好。
2017年,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强化游戏力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让自己做一个有幽默感的妈妈。
让我们小步前进,一起和孩子探索更多让自己和孩子都能感觉更好的事情去做吧,如此,我们和孩子的人生都可以在笑声中快乐成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