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旭读书会推荐书单:《查令十字街84号》(201812300001)
作者介绍:
海莲·汉芙(Helene Hanff)1916 年 4 月 15 日出生于美国费城 。绝大部分的岁月都在曼哈顿 岛渡过,一生潦倒困窘。汉芙生前从事最多的工作乃是为剧团修审剧本;并曾为若干电视影集撰写剧本。主要的著作有:日记体的纽约市导览《我眼中的苹果》(Apple of my Eye, 1977)、半自传的《别脚混剧圈》(Underfoot in Show Business, 1980)、传记《Q的传奇》(Q’s Legacy, 1985)、《纽约来鸿》(Letter From New York, 1992)以及一系列以少年为对象的美国历史读物。书信集《查令十字街84号 》于 1970 年首版问世,旋即被爱书人奉为经典;英国版则于次年出版,同样在英伦地区引起回响。1971 年 6 月 17 日,汉芙应英国出版商之邀,终于飞抵伦敦,实现了她长年以来的夙愿。后来她将自己在伦敦盘桓一个月余的日记付梓(The Dutchesss of Bloomsbury Street, 1971)。海莲·汉芙1997年4月9日因肺炎 病逝于纽约市。
作品概述:
这本被全球爱书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一家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书中的那些信件,大都是信手写来,原本并不是为给别人看的,如果不是因弗兰克·德尔不幸早亡,它们可能永远不会面世,它们是率情之作,有些有趣的书话,信函来往间更能看出美国老小姐与英国拘谨绅士间的不同性情风格,读来流畅而有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它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
Majesty of the Lake
Dan Gibson's Solitudes - Forest Cello
推荐理由:
如果您也是一位爱书的人,真的应该看看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那种对于书的痴情,无关乎物质、虽然当时正值英国刚从二战的创伤的出来,但整个社会的经济却面临着一个重建,百废俱兴,但是弗兰克先生却还是千方百计去寻找海莲小姐所要看的书,20年的书信往来,它已经超越了书商和购买者的关系,甚至弗兰克的妻子都嫉妒,但是那种高于友情甚于亲情的交往让我羡慕,那是一种志同道合,是一种对于知识的渴望,跨越了地域、跨越了年龄、跨越了身份。一种仅仅由于书籍,还是旧书杂志构建起来的一种单纯的紧紧是一种由于书籍这个纽带而结合的一段历时20年的书信往来。它已经超越了读书本书,应该是每一位“爱书人的圣经”。
如果每一位读书人都有一个这样的书店老板和自己有这样的一个交流和往来,那真的是一种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说到: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正确的、和乎情理的事物都是相似的,而错误的、误入歧途的事物都千差万别,就像通往康庄的大道一样,大道只有一条,而从旁边延伸出去的、不同方向的小岔路却有很多。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那些快乐的人为什么快乐,而不是那些抑郁的人为什么抑郁。专注找出幸福的特性,找出优秀个体的经验,将之应用到普罗大众,实现人的终极目标--幸福感!
快乐是由我们的精神状态决定,而不是社会地位或者银行存款;我们应当促成自身的一种变化,就是让我们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制造现实,才能创造可能性!
为了构建一个“查令十字街84号”而努力奋斗,为了一份属于读书人才有的精神世界,我努力着,我奋斗着,我做梦着。
为了它的实现,我会坚守一身,让世间再无“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童话。
书中那些沁人心脾的句子
1. 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2. 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
3. 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4. 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5. 我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案前,整天陪着我。我不时停下打字,伸手过去,无限爱怜地抚摸它。
6. 我用这双老手做的东西有幸能交到喜欢它的人手上,这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儿。
7. 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8. 阅读基本上是一个人的行为,所以重度书痴大都是孤独和寂寞的。
9. 语言创造了“寂寞”这个词来表达一个人而感到的痛苦;“孤独”这个词来表达因一个人而感到的光荣。
10. 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
11. 从阅读的需求面来说,一本书的再阅读不仅仅只是可能,而是必要,你不能希冀自己一眼就洞穿它,而是你十五岁看,二十岁看,四十岁五十岁看,它都会因着你不同的询问、关注和困惑,开放给你不一样的东西。
12. 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极多开创力十足且意义重大的书,我们当下的社会并没有那个能力一眼就认得出来。
13. 我梦到那儿的次数太多了。记得许久以前,有个人对我说,那些去过英国的人,都能在那儿找到他最想要的东西。我告诉他我想去英国,是为了找英国文学。他说:“它们就在那儿。”
14. 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
15. 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16. 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
17. 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和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
18. 弗兰基,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下你一个了。
19. 我们都健在,可不是吗……
20. 我一直相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
作者:无远弗届,致力于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读书会,公众号抖音头条号同名:香榭书屋。微博:谦谦君子劳而不获。私人微信:987686447。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