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张籍,据说他是以女子婉拒他人示爱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想法,表示自己像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守住了自己严正的立场。笔者不谈政治,只想谈情。
也许在大多数人的初心里,都曾有过“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美好愿景,人生只有一世,来这人世走上一遭,如果能得一个可心之人,执子之手,白头到老的话,那么生命即使有太多的艰难坎坷,也都是算不得什么难以逾越的鸿沟。
然而,最坚贞的那样一颗心,也是最善变的那一颗心。 当一段情感失去了预估中的美好,当两个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各样的分歧,当生活变得鸡零狗碎,日子过得麻木不仁,当一个新鲜的,更有魅力的人出现在行将就木的生命当中,一切都是那么的意外,一切都猝不及防,一个转身之间,一个回眸之处,阳光像花朵一样盛开了,谁都没有办法阻挡……人啊,如果不是基于道德的束缚和责任的捆绑,谁说不会次第爱上一个人,再一个人呢?
回到本诗,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由诗可想,诗行中的这位女子一定非常优秀,所以对方在明明知道她有了丈夫的情况下,仍然对她动了真情,这位女子的心里应该是非常骄傲的吧,语气中既带着谴责的微辞,又带着被爱的喜悦,虽是被动地接受了表白,可是却将贵重的明珠(对方的心意)系在了贴身的红罗褥里。
是的,在她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她遇到了一个“后来者”,她已经与一个人签下了婚书、成立了家庭,却又“被动”且“甜蜜”地接受了这个“后来者”的定情之物,她接下来会怎么样呢?也许会紧张,也许会兴奋,也许会不安,也许会彷徨,总之,她是睡不着的了,她彻夜难眠,辗转反侧,辗转反侧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当然是权衡啊,权衡利益,也权衡情感。
婚姻的围墙啊,看起来高高耸立,其实经常是百孔千疮。诗里的这一位女子,因为丈夫家里条件很好:“妾家高楼连苑起”,又因为丈夫本身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男人:“良人执戟明光里”,更难得的是,丈夫从结婚到现在一直对她真心实意:“知君用心如日月”,所以她权衡的结果是:“事夫誓拟同生死。”意思就是说,算了,算了,和谁生活不是生活呢,两个人相处久了总会腻总会倦的,与其去费心劳神地折腾一番,不如这辈子就这样吧,将就把日子过下去吧!
于是就有了本诗中的千古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到底这位女子是对围墙外的人动心了呢,还是没有动心?显然是动心了的,否则为什么会将“明珠”收了再还?为什么还珠子的时候要一个劲地哭?为什么要感叹不再正当年的时候与其相逢呢?如果她的夫家没有联排的别墅和可观的家产,如果她的丈夫既好吃懒做又脾气暴躁,如果这好吃懒做脾气暴躁的丈夫还有很多不三不四的想法,试想一下,她在反复权衡之后,还会不会誓当“节妇”,流着遗憾的眼泪去“还君明珠”呢?无人可知。
笔者一直在想,如果诗里的女子当初是嫁给爱情,婚后却过得并不如意,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虽然对“后来”的人动了心,各种权衡之后,却依然能够坚持最初的誓言,愿意同甘共苦地与爱人把生活操持下去,这样,也许才真正难得,才算得上真正的“节妇”。当然,坚守誓言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原配依然有爱,否则,其实也不必“还君明珠”,不必强当“节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