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天天中午都吃这个。”和舍友一起吃午饭的第二周,舍友问了一个我不曾注意的问题。看着餐盘里的饭,我才意识到,我似乎已经近一个月没有换过午餐了,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是浅浅的回了一句:“嗯,这个好吃。”
并非食堂菜品单调,也并不是我打的这份饭有多好吃,若真要给出一个答案,大概是习惯了,再详细一些其实是,在我还能接受这道菜的情况下,我并不想冒险去尝试其他饭菜,毕竟一个糟糕的尝试也许会让我懊恼一个下午。
想来,我始终都在依赖一个还能接受的选择,午餐也好,外出的路线也好,一直购买衣服的商铺也好,一旦我认为这个选择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我便不想再尝试新的选择。
我不想把午餐从米饭改为面食,不想外出时从乘坐地铁二号线改为四号线,不想尝试新店铺里的衣服质量如何。即使我的习惯在众多更优选里仅仅排在末尾,即使一个新的尝试会带来很大改善,但我依然选择了停摆。
看起来只是习惯了一个选择,实质上是固定了一种生活方式。当我重新审视我所谓的习惯时,才发现在它背后隐藏着对新事物的恐惧。
变化,于我而言,似乎是敌人般的存在,他破坏了我习惯的生活轨道,迫使我改变已有的认知思维,有时是在原有的认知大楼上添砖加瓦,有时则是被迫推翻重建。
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是行为模式还是思维方式,打破再重建都是一项耗费精力以及体力的事情。不同的是,有些人选择将其当作机遇,有些人当作麻烦。即使我理解创新、更新是推动这个时代的动力,但仍然改变不了在面对变化时本能地滋生抗拒心理。
也许是因为时代的包容性,让我还能靠被动适应踉踉跄跄地走到今日,但我也深知我被落下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能衡量的长度。至于这一点是何时意识到的,大概是体力劳动者被自动化淘汰时的不甘,是脑力劳动者因为AI而失业后的愤懑。
我明白自己需要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但我的二十岁,只是由平庸、不甘、懒惰、自负熬成的一锅汤,矛盾又模糊,有过奋发图强、有过随波逐流、有过坚持然而更多的时候是放弃。和变化敌对了这么久,也应当明白,是我将自己当作了敌人,是自己把我当作了敌人。
前段时间比较喜欢一个词,“野蛮生长”,我想生长本应就是野蛮的,不止一个方向,不止一种形状,肆意妄为,放浪形骸。
体内三十兆细胞每分每秒的更新,这是挡不住也无法主动追赶的,正是这种更新、这种无休止的变化,让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孩成长为可以撑起一方天地的个体。尽管过程中可能伴随着癌变、增生等不受控的风险,但世间的变化正是如此,在一条模糊的道路上横冲直撞,谁也不知下一个路口是通达还是死路。
变化中是不存在“尝试”一说的,变就是变,不变就是不变,没有试着变。要改变、要适应改变,就要有所行动,而不是故作深沉地叹息,并说一句:“唉,那我试着改变一下吧。”退一步想,既然大多数的改变都如此痛苦,那不改变又怎么样呢,选择安稳就一定要遭受非议吗。
当然不是,即使有人一生都在追寻变化,最终还要停泊靠岸,这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没有规定要求一个人一定要不断追寻、努力拼搏。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外人不应肆意妄言,不能接受那便理解,不能理解那便尊重,不能尊重最起码做到闭嘴。
“各种性格只要不伤及他人就应该予以充分发展的空间,只要有人愿意一试,不同生活的价值就可以通过实践去证实”,这便是自由。
因此,我并不是要指责不愿改变的人,也不是在呼吁大家追寻改变。正如上文所说,我没有那个立场也没有那个资格,我只是在尝试看清,哪些选择是我经过思考,主动做出的决定;哪些习惯是我害怕改变,被动适应的结果。我不好说孰优孰劣,只是想区分习惯与选择依赖的不同。
个人成长中有一条原则:真实。真实可进一步细分为:察觉、预测和接纳,其中察觉作为第一步,不只是简单的看到,还要有所觉知,否则与盲人无异。看到自己当下需要什么,也就是要接纳自己的欲望,永远不要否认自己想要的东西。
要实践真实这一原则,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承诺:无论有多么困难,无论有多么不情愿,你都应该选择发掘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谎言。如果你不明白或不承认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无论是顺从习惯还是顺应改变,都只是你逃避现实的手段。
人们害怕选择的原因大致有两点:放弃另一个选择和承担选择的结果。害怕改变也是如此,不想放弃原有的行为模式,又担心改变后的结果。
逃避可能暂时有用,但问题永远无法得到解决,害怕不应该作为任何事的理由,“想要”才是。想要不改变和害怕改变,看起来一样,但背后的能量是不同的。
欲望和能量并非洪水猛兽般的存在,它们是一切行动的支点,恶之所以为恶,并非欲望强烈,而是良心孱弱。其实变与不变并不重要,问题的本质在于,你是否看清并接纳了自己的欲望。
当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那就向着反方向,努力奔跑。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那么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前方。
“你终于换了道菜。”
“是啊,想尝尝其他口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