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入洋河,是抄了唐朝的作业。那个时候刚刚开始炒股,啥都不懂,觉得抄作业安全一点。有四只股和他重叠,茅台、腾讯、分众和洋河,但是真正算是抄作业的只有分众和洋河。茅台和腾讯本来也是自己要买的,茅台是因为品牌价值国内无人出其右,腾讯是因为我进入股市的时候正好赶上互联网调整的这波下跌,而在前东家出于工作的需要刚刚研究过腾讯的生态,对腾讯的确定性有信心。
抄作业买入洋河和分众的时候,对这两只股没有任何了解。然而分众的业务模式非常简单,梯媒垄断,价位合适就够了,很快就能弄懂,唯一的问题是分众在低价位呆的时间不长,没有买到足够多。
洋河是我从来没有就没有弄明白的,纯纯抄作业。我认同白酒是国内最好的行业,头部几家白酒的持有者各有其观点。刚刚入市的时候觉得买谁都差不多,既然唐朝是深耕白酒的大V,抄作业总比自己瞎买强。但是自己用一年时间研究了白酒之后,我觉得,买白酒确实就是买茅台就够了。当然茅台增长不够快,而且茅台也不便宜,哪怕跌了这三年。但是茅台本身所具有的确定性足以覆盖这两个缺点。哪怕算上分红,茅台只有15%的年回报预期,我也愿意在30PE买入茅台。不过我愿意30PE买入的,目前也只有茅台这一家。为什么没有把洋河调仓到茅台?因为放在洋河里的钱不够买茅台,我曾经的幻想是放在洋河里的钱能够涨够一手茅台。但是事实证明,学习就是要交学费的,买自己不懂的公司就是要付出代价。之前因为茅台售价下跌带垮了整个白酒行业,洋河只有九十多块钱的时候,我买了五粮液。那个时候反复纠结过洋河和五粮液,当时按照洋河前三季度的报告猜测今年保守应该能有10个点的增长,14PE的洋河很便宜,五粮液虽然也便宜,但是将近20PE的估值,纯粹从价格讲还是比洋河贵的。最终买入五粮液的原因是,作为消费品行业本身,品牌是最重要的,更何况白酒这一行业还有礼品属性。就像巴菲特说喜诗每年的销售主要在圣诞节。作为礼品,或者是宴请这种人情相关的场景,面子是最重要的,人们总是会选择自己能买得起的最贵的品牌。而在品牌上,洋河可是比五粮液差远了。但是我也没有减仓洋河,因为按照我10%增长的预期,它也实在是便宜。
如果洋河的公司没有透露出不好的迹象,我在这个价位愿意继续持有洋河,甚至愿意在下跌更多的时候继续买入。但是年报改变了我的想法。也可能是茅台和腾讯都过于优秀,示范了一个成熟的大市值企业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何管理市值,如何和股东沟通。过于明显的衬托出张董啥也没有干,并且甚至不可信。
我先说他不可信。
年前洋河的下跌,相信很多人都担忧过,但是张联东在2月18日说过,“2023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也充分展现了洋河人特别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Excuse me,什么叫做“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就是这句话让我把年前的下跌完全归因到了之前的股权问题上,完全没有想过业绩不达标的问题。作为一个没见过世面,只在私企打过工的人,圆满完成任务这句话应该是指至少完成了年初制定的KPI,至少绩效应该在3.5及以上。
所以看到年报的时候我是懵的,营收同比10%,净利润同比6.8%,第四季度亏损。然后表示“稳中有进”。妥妥的3.25的绩效表现,管理层自己打分3.75。然后表示2024年“力争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5%-10%”。2023年营收目标15%,实际完成10%。管理层的话不可信,也就意味着对于2024年的官方目标要打折,对我来说,意思就是2024年的目标就是不超过5%。
张联东上任三年,但事实上,完成不了设定目标这并不是第一次。张联东刚刚上任的时候就发表过对洋河的目标。2021年9月在宿迁日报发文“向着“十四五”末营收超 500亿元目标进发”,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规划了未来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那就是到“十四五”末营收超500亿元”。张董上任洋河是2021年1月,而2020年洋河的营收为211亿,如果要在2025年达成500亿的目标,洋河每年的营收增速需要达到19%。2021年7月16日,洋河股份对外披露《第一期核心骨干持股计划(草案)》,持股计划设有业绩考核要求: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较2020年增长不低于15%,且2022年营业收入较2021年增长不低于15%。并且在2021年和2022年的绩效目标都完成之后,对2023年设定的目标仍然是15%。
我一直觉得十四五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文件,所以当时对19%和15%的目标差异的理解,是保四挣五,保15%挣19%。刚刚入市的天真的我当时是相信管理层的,以为这个目标差异是管理层对员工情绪的妥协,毕竟从2013年到2020年整整8年间,洋河只有2018年一年业绩增速达到了20%以上,如果绩效考核的要求设定为20%,更像是在毛驴面前吊一根胡萝卜,并不想分享股权但是又想要员工出力。
鉴于2021和2022年,公司都完成了15%的目标,虽然没看明白张上任后到底干了些啥,我还是抱着相信管理层的态度持有洋河。直到2024年年报中这个恬不知耻的”稳中有进“,我才最终确认,十四五的规划、每年目标的设定都是空话,张联东不仅没有能力领导洋河,同时对自己设定的目标不负责任。
不要说这是国企行为,茅台也是国企,丁董在任两年,2023年的营收目标是15%,完成17%;2022年目标15%,完成17%。不要说茅台是计划经济,我国的历史上又不是没有过计划经济的假大空。这对我来说,就是管理层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再来说他不作为。
股权的问题搞了这么久没有说法,股价下跌这么久没有动作,员工期权搞了两年没有后续。好,我们不说这些市值管理,员工管理。我们看看作为一个董事长,在经营上干了些啥?
1、刘化霜在的时候已经做了新的产品定位,并且M6+当时的销量增长也说明新的产品定位是有效的。甚至有可能正是刘的改革促成了洋河2021和2022的增长。可是刘化霜离开后,洋河对其原定路线的推动力如何?反而开始大力推手工班了,也不知道是品牌上能超过五粮液和茅台,还是手工班的产能上能够碾压谁?抑或是推了手工班会带动我等平民购买海之蓝天之蓝的兴趣?本人见识浅薄,一直觉得高开高打=纸上谈兵=假大空=不作为。关于高端化,在华为被制裁的头几年,各大手机厂商已经卷过一轮了,而数据表明最大的受益者是苹果。哪家不想做高端,但是高端自己本身的护城河就是比下面的进攻者更强大。而手机厂商在卷高端的同时,也没有谁放弃自己的基本盘。洋河你的基本盘呢?2023年下半年两个季度加起来,销量同比-43%,吨价同比+78%。评价:饮鸩止渴,竭泽而渔。
2、营销费用:品牌建设离不开营销费用,但是把钱大把花在营销费用上,不代表品牌建设有成效。从咱们这位张董上任,2021年销售费用同比36%,2022年18%,2023年29%。甚至在2024年Q4,毛利不到20亿的情况下,花了18亿的销售费用。有人说是新年晚会的倒计时1秒500万。也不知道有几个人记得这个倒计时是谁赞助的。作为小股东,我看过很多洋河的广告,再没有一个记忆点超过当年”男人的情怀”,甚至有些广告我会觉得不合时宜。而下滑的销量和负增长的现实,就说明这些营销手段中至少大部分都不起作用。作为一个一年要花掉50亿销售费用的公司,没有想过评估下这些销售费用的效果吗?并且2024年Q1营收同比8%的情况下,销售费用同比24%!完全没有降低费用的迹象,而增速下滑的同时销售费用蚕食公司利润,也是我担心公司后续出现亏损的原因之一。只会砸营销费用,没有其他任何推动增长的有效手段,甚至也不评估销售费用的效果和回报率,公司管理层的无能和不作为昭然若揭。
3、国际化。国际化是近两年白酒的流行趋势吗?个个都在做国际化,也没见谁做出了成果。洋河也在国际化上秀了几把,什么联合国妇女大会、世界经济论坛到杭州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带一路”峰会.........但是财报上连国外的销售额都没有。So,既然不是为了卖酒,那是为了干啥。自己省内都没摆平,换国外重新来?大号练废了换个小号?等茅台打下了哪里的江山,顺势跟进不好吗?账上钱太多,不舍得回购,用来啃这个茅台都还没啃下来的硬骨头。
以上,感觉就是好高骛远,非常务虚,没能力也不可信。也许高屋建瓴的政绩工程更重要,至于实际销售业绩是涨几个点,并不是这种高水平领导者关心的问题。
好,我骂完了。
巴菲特认为有两种企业可以买,一是有提价权且只需要少量资本支出的企业,二是有优秀管理层的企业,可以让青蛙王子从青蛙变回王子。(所谓值得期待的困境反转都是王子不小心被变成了青蛙,如果原来就是青蛙,是不可能变回王子的)
第一种企业哪怕管理层平庸,也不会对企业造成明显的伤害,他曾经说过一个汉堡都可以把可口可乐经营好。但同时巴菲特又非常重视管理层,他曾经主导辞退过可口可乐的CEO。对我来说,白酒虽然基本不需要什么资本支出,而且都可以提价,但真正的提价权只掌握在茅台手里。洋河这种不掌握提价权的公司,是需要优秀管理层的。然鹅,张已经表明他不但不能干,甚至不可信。导致的结果就是,洋河的未来确定性太低。如果张仅仅是不能干,但能够说到做到,哪怕洋河能保持5%的增长,我也愿意拿着收息。但是他不可信,就意味着增长可能低于5%甚至负增长。增长低于5%,就只值10PE,意味着估值还要下跌。负增长就意味着连稳定的股息都不能保证。公司变差,股价股息都下跌,导致永久性的资产损失的概率增大,投资最重要的两条原则:第一是不要亏钱,第二是记住第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