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在生活的褶皱里遇见新生

清晨醒来,意识尚在混沌边缘,目光不经意落在如永远吹不满气球般、随呼吸微微起伏的肚子上。指尖轻触,感受那柔软与震颤,思绪也随之飘远。曾经,我以为呼吸不过是生命的机械律动,可当我试着专注于它,才惊觉内心杂念如麻,连一次完整、纯粹的呼吸都难以捕捉。这看似简单的一呼一吸间,仿佛藏着生活的谜题,而我们,常常在忙碌与纷扰中,迷失在这最本初的节奏里。

事实上,第一次想到“自我可能是假的”,是在医院陪床的时候。这种对自我和生活的思索,在看到身边朋友的经历时,又有了新的感悟。临床的爷爷走得很安静,最后时刻攥着儿子的手,指甲缝里全是常年握扳手磨出的茧。他儿子哭着说“爸你醒醒”,可那只手松开的瞬间,我突然觉得“求生”这事,可能只是身体的本能,跟脑子里那个每天纠结“今天穿什么”“明天吃什么”的“我”,没太大关系。就像气球被扎了个小洞,气会自己往外跑,身体在拼命修补,而“我”还在忙着给气球画花纹。

生活中,爱情并非唯一的“茧”,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同样也会遇到让我们困惑的“茧”,就像我学画画时。我曾认为画技欠佳源于练习不足,便每日在画室埋头至凌晨,削秃二十余根铅笔,画纸堆积如山。可画布上的人体永远比例奇怪,像被压扁的蛹。直到有次老师把我的画和初学者的摆在一起,说:“你太想画出‘完美的茧’了,反而忘了每个茧本来就该有自己的褶皱。”后来放弃画画转写诗,发现笔尖落下的瞬间,那些没画好的线条,都变成了诗里的断句——原来破茧不是换个茧住,而是允许自己在裂缝里长出新的东西。

不仅在个人的情感与梦想追求中存在“茧”,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同样有着各种束缚人们的“茧”,像最近看到的离婚强奸案。在这类事件里,无论男女,似乎都被欲望、观念等交织而成的“桎梏”所困住。从男方角度看,传统观念、社会压力等因素,或许使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形成错误认知,被控制欲、占有欲等“樊笼”束缚,做出不恰当行为。而女方,可能因经济依赖、对家庭完整的期望、社会舆论等因素,陷入恐惧、无奈的“茧”中,痛苦挣扎难以挣脱。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无论男女,都可能在生活中不知不觉被各种因素织成的“茧”包裹,破茧虽艰难,但却是走向解脱与新生的必经之路。破茧,不仅需要个人认知的转变,摒弃那些束缚自己的错误观念,也要社会环境给予正确引导与支持,共同打破这些无形的枷锁。

有时候会想,人和蚕是不是挺像的?蚕吐丝时不知道自己在织茧,我们拼命努力时,也常把欲望当梦想,把别人的眼光当尺子。小宇学钢琴十年,手指磨出的茧比琴弦还厚,却总赶不上天赋异禀的小辉。小宇微微弯着腰,眼神专注又温柔,轻轻握住孩子们的小手,引导他们触摸琴键,嘴角始终带着一抹欣慰的笑意。那一刻,他仿佛找到了比舞台更亮的光——原来有些茧,是为了让光用另一种方式透进来。

如今,我不再纠结“我是谁”这种问题。每日清晨,对着镜子凝望腹部的律动,发觉那随呼吸浮现的褶皱,恰似光的通道。就像晓妍现在把离婚协议折成纸船,放在孩子的澡盆里漂;就像我把没画完的画布铺在书桌当桌布,颜料蹭到稿纸上,反而成了诗的注脚。破茧,说穿了或许不是撕裂,而是像呼吸一样,慢慢学会和体内的那个“气球”和解——它吹不满又怎样呢?反正每一次张弛,都是活着的证据。

就如同我们在生活的褶皱里,在破茧的过程中,每一次思考、每一次书写,都像是蚕蛾在茧中为新生做准备。我们总把破茧想得太壮烈,其实大多数时候,破茧是安静的,是带着裂痕的勇敢,是承认自己既是织茧的人,也是等光的蛹。破茧,是对生活真相的接纳,是在不完美中找寻生命的光,是于自我认知的重塑里,奏响生命的新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