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这本书的过程是这样的:
……嗯,有点道理
……啊,真是这样
……靠,原来是这样
……我勒个去,还能这样啊
……啊呀,太可惜了,我怎么没早点看这本书。
在经历了“灵魂激荡”的一整个下午过后,我把这本《金字塔原理》(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奉为“神书”。 可能是我起点太low, 它就如“天光”一般,让我看清了很多重要的问题。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咋看一下,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告诉大家如何才能写出结构分明,条理清晰的好文章。你再仔细一琢磨里面的技巧,不仅可以用在写作,还可以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全新的角度审视你接触的信息。
你再仔细一回想,发现那些漂亮的报道,培训,演讲,严谨的工作计划,会议记录,说话聊天等等凡是用得着文字的地方,用的都是一样的技巧。
而这些技巧的效果就是:让人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
自从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我以前的阅读属于“瞎看”。好文章说不清好在哪里,烂文章看不透烂在什么地方。
总会看到一些文章一气呵成,似乎有一个隐形的“勾子”,勾得人一字不落的看完,觉得真是爽快。人家怎么就用这么简单的字,把事情说的明明白白,干劲利落,没一句废话。
也总看到一些文章(尤其是自己的),单看每一句话,有道理,没毛病。可看的过程真是闹心啊,绕来绕去就是说不到点子上。看完一脸懵,“哥儿们,你到底想说啥?”。分分钟后悔浪费了生命。
自从看了《金子塔原理》,我就像长了火眼金金,每一篇文章都像被脱光了衣服一样,水平高低,赤裸裸的尽收眼底啊。于是我麻溜儿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果断忽略浑水摸鱼的。这掳掠信息的能力蹭蹭上涨。
内容好不好,很简单,看3个维度:
一、看作者表达的思想高级不?
什么是高级?
作者巴巴拉小姐姐是这样定义思想的:向受众发出新信息并引发受众疑问的语句。
思想不光是新信息,还要引发读者的疑问。
这个“疑问”就是好文章里“勾引人”的“勾子”。 所以,阅读一篇好文章的心理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嗯……
……嗯?为什么?
……哦,对
……嗯……嗯?怎么会这样?
……哦,有道理……
……呀,我竟然从来没这么想过。
整篇文章就像是作者和读者,质疑/回答式的对话。所以好文章不仅要新,还要设“勾子”,能让读者迫不及待。
而水平不咋地的文章,有时候并不是说的不对,说的不好。有时候是说的内容太没有新意,让人觉得就是“废话”。有时候是文章的节奏太平淡,没有”high”点,看得人“昏昏欲睡”。 我突然想到,如果你看一篇文章看得“贼兴奋”,那一定是一篇对你有价值的文章。
全球著名漫画家斯科特·亚当斯在浏览信息时,就用“兴奋感”作为判断。他说:判断哪条信息值得作为素材,你不应该听从大脑的判断,你应该听从的大脑的判断。可能大脑容易过度拟合,而身体则是自然反应:是不是不由自主的笑了,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
二. 看文章的结构清晰不?
好文章的主题就一个,能用一句话总结概括。所有文章的细节都应处在这个主题的统领下。大概念统领小思想,小思想统领小句子,像一支纪律严谨的军队,不允许有散兵游勇,大家齐心协力从金字塔顶端开始,沿着各个分支向下展开,为那一个主题(任务)服务。
那么所有跟主题无关的都是废话,必须砍掉。所有没放在结构(队列)里的都是漏网之鱼,得把它们抓回来重新摆放(站岗)。
芭芭拉说:
对受众(读者、听众、观众或学员)来说,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而研究发现,最有效的表达方法是: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的项目,即要自上而下的表达思想。
所以你最好先直接了当的告诉读者,你接下来要个讲什么事情,不要劳烦读者自己从一大堆线索中总结,大家都够累了,看个文章就让人家轻松点吧。
而金字塔这个结构,“神奇”点就在于它特别符合人类理解和记忆的特点。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比如,看到苹果,香蕉,葡萄这三个词,大脑会立即冒出一个词“水果”。用这样的“共性”“联系”来管理信息,会大大减少大脑的工作量。
如果你提前把这个“梳理结构”的工作做了,读者的思路就像有了船一样,顺流而下,自然轻松。这也是为什么读好文章时,咱们会觉得很享受,像是五星级服务一样,老满意了。
三. 看文章的段、组、句之间有没有关系?
你一定看过很多烂文章用的也是金字塔结构,一个大标题,3个小标题,6个小段落,最后点题,首尾呼应,人模狗样的,而内容却是一塌糊涂。要么翻来覆去说一个事,要么东拉西扯,前后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现在知道那是什么问题了,逻辑问题嘛。什么是逻辑?简单说,就是“什么关系”。关系决定了你为什么要把这一段放前面,那一段放后面,这一句先说,那一句后说。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3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思想的总结概括。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个逻辑范畴。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也正是这种紧凑的关系,像铁链一样,把那么多散的句子,散的想法,串起来,乖乖的完成传递信息的任务。
也正是这种关系,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写完一段就不知道写什么,写完一句,不知道怎么接下一句。理解了关系,句子就像连环扣一样,前面的扣会自然拉出后面的扣。
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在惊叹之余,也提出了质疑:毕竟写文章是个性化创作的过程,如果都用统一的模式,那大家写出来的文章,岂不是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多无趣呀?
转念一想,“金字塔”结构理论,就是我们写文章的基本功,相同的基本功相当于建筑里的地基,舞蹈里的柔韧,绘画里的素描,音乐里的乐理。基本功相同,可我们依然能看到各种曼妙的舞姿,绚丽的画作,动听的音乐。
这个基本功,虽然看着没什么了不起,甚至枯燥无趣。可缺了它,再好的素材也是一堆杂乱的砖头,建不成高楼大厦。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写,用金字塔框架来搭建内容。如果文章已经写成,就用金字塔原理来检查修改。它可是文章的“美颜神器”,用这个思路修改出来的内容,比之前漂亮不止一点点。
这本书我看了三遍之后发现,打开这本书的正确方式是,一边看,一边用。用它去拆解别人的文章套路,用它去写一篇文章。
然后你就会发现,NND,还是写不好呀。
哈哈,那是自然,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用胡适的那句话结尾吧: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