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源泉
作为老师的我们,尤其是班主任,总感觉压力很大,每天各部门都会向我们安排很多工作;每天面对着一大群调皮的孩子;每个周,有两三次学校的会议;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们的每一天就这样周而复始。所以,很多老师没有体会到职业幸福,就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当我们面对作业不完成的孩子,犯错误的孩子时,我们就会选择简单粗暴、立竿见影的方法。结果可能令我们满意,可长期接受粗暴教育的孩子,会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懂得适者生存,变得温顺,在孩子的大脑中枢,就只留下消极的情绪。即使他出色地完成了所有的任务,获得成功时带来的一种快感,体验到激动的心流。但是他并不因此感到幸福,他会认为所以成就都是自己奋斗的结果,与别人不相干,甚至会憎恨当初那个惩罚过他的人,心智会不健康。这样的孩子,一旦没有压力,就会缺乏动力。同时也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容易产生抑郁。第二种是,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别人给他贴的标签,他会默认。没有动力,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孩子就成了教育的牺牲品。作为教师,我们是为教育服务的,我们有义务培养出活泼的健康的孩子。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又不能压抑自己,更不能把气往无辜的孩子身上撒,那我们就得学会调节自己,学习积极心理学,就是最好的一种方法。
医生的职责是找准病人的症状,然后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但是我们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医生,若是我们的眼里全是孩子的缺点,就很难做到与孩子愉悦相处。我们总想去改变他身上的缺点,可我们不是神啊!造就一个人性格的因素很多,父母及其他重要亲人的性格,家庭教育,朋友,后天接受的教育……这些是无法去改变的,我们只能去影响他。陶老师也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试错的过程,错了,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把别人当成天使,你就如同生活在天堂;把别人当成魔鬼,你就如同生活在地狱。”“天堂”与“地狱”我们可以选择,那为何要让自己那么痛苦呢?把孩子当成天使,就需要我们去关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挥其积极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人有6种优秀品格,24项优势,因此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使。
我们总感叹说表扬的有效期很短,那么就要不断地鼓励,并且不要夸大,不要虚假。要让孩子认识到:“我确实具有这种优势,我可以发挥我这些优势的作用。”舒适区谁都喜欢,尤其是孩子。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要求去评判孩子,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教育的过程如同牵着一只蜗牛去旅行,我们把脚步放慢,调到孩子的节奏,才能感到每向前爬行一步,都需要付出艰辛,都会感到幸福,我们才会发现沿途的风景原来是那么美。
马塞尔·洛萨达发现:当积极与消极的比例大于2.9:1时,公司就会蓬勃发展;低于这个比例时,公司的经济就不好,这就是“洛萨达比例”。这个重要发现,对我们的教学同样适用。陶老师告诉我们,在一个团队中,当消极的情绪体验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比例达到1:1,甚至更大时,这个团队就是抑郁的。当积极的剌激与消极的剌激达到3:1时,团队就会产生幸福的心流。约翰.戈特曼统计了夫妇在一个周末里的谈话,发现如果积极和消极的比例低于2.9:1就意味着这对夫妇快离婚了。要想获得紧密和充满爱的婚姻,两者的比例需要达到5:1——你对配偶的每一句批评都要配有5句积极的话。两者的比例长期为1:3的夫妇则将面临一场绝对的灾难。其实幸福的源泉来自我们自己,瞬间的一个念头可以改变我们的方向,抉择的权力就在我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