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卢梭

第一次听到卢梭的名字是在历史书上,学习法国启蒙运动时,社会契约论这一名词让我记住了他;在大学时,我第二次遇见了卢梭这个名字,那是在外国文学史的课堂上,《爱弥尔》、《新爱洛伊丝》、《忏悔录》……这些作品让我又一次记住了他。心血来潮地打开《忏悔录》后,我才真正开始了解卢梭。

正直与勇气:

在看到作品尾声时,卢梭本人所给予我的印象,用两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正直与勇气。正直,从对待朋友、亲人的方式与态度上,从办理公务的做法上,从不参与党派斗阵与威胁上,便是最明显的证据。而勇气,从写这部作品本身开始,已经说明了这一词,而千里之外的中国,也存在着如此勇敢的人:巴金。(他的《小狗包弟》足以让人深思与动容)在《忏悔录》中他坦白自己的错误,说出他所看到的真相,说出自己的坚持,比如退隐于乡村,绝不背叛自己真诚的心灵与底线原则,即便要牺牲自身的利益。

关于伟人与普通人的双重身份:

这一点上其实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涅克拉索夫的相关议论谈得挺好,即在对待涅克拉索夫的公民与诗人身份上的讨论,陀氏指出报纸上关于涅的评价总结中的纠结,在诗的内容方面(其中体现了对于人民的亲近以及对内心恶魔的挣扎)以及在传闻“务实”方面(即首先质疑传闻的真实性、其次指出本人在作品中流露出来对内心恶魔的挣扎,并且这挣扎伴随着涅的一生,再者是讲述他作为公民对人民所抱有的爱来反驳传闻),其中一部分也可以转为对卢梭“伟人”与“普通人”双重身份的看法:他是两者的统一,其人思想在时代的先进是卢梭成为伟人的一个条件,其人超出一般人的精神品德,即是成为伟人的第二个条件。他是个普通人,会面临为人所必定经历的任何问题,生老病死不可违背,需要为生计奔波,为孩子的命运前途做出选择……我们作为读者,若是以审视的目光来评判一个两百多年前的人,哪里来的权利呢?回忆录中,卢梭也有个人的反思,孩子的问题上承认自己的错误等等,这一勇气我认为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重要因素,倒不如说这一勇气也使得他成为伟人。伟人不可触及吗?倒也不一定,每一个伟人都是身边能够遇见的人,就同令人敬仰的英雄一样。

当然,之所以想起这些,是偶然翻看其他读者留下的评论,过于注重某件事情的做法而对卢梭本人进行指责,其实本末倒置,比起看《忏悔录》,不如和好事之人聊聊八卦。

文学特色的疑问:

在课堂笔记上记录了《忏悔录》的艺术特征,有三,一一对应起来却觉得前二是正确的废话。首先,叙事节奏控制得随心所欲;其次,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的叙事语调。我想着,这是作者本人的回忆录,叙事也自然会随着主观情绪而波动吧。

遗憾:

结尾地措不及防,原来回忆录终结于第二卷。在卢梭念回忆录给他人(不知道他们之间关系如何)听时,卢梭本人最后增添的一段话,以及听众的沉默,不知为何,总给人以看完一部崇高悲剧的印象。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鲁迅先生对于悲剧的概括,纵观回忆录来看,特别是第二卷,的确是一步步走向一种凄凉的境地,令人叹息。

卢梭所遵循的准则与所表现的精神,对于他本人来说,既是炸弹,注定要忍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迫害,无论人心变幻所带来的心灵上的折磨,亦或者是生理上颠沛流离的苦痛;也是钻石,它经受磨砺而不黯淡,反而随着岁月流转而越加闪闪发光。人陨落了,可精神不灭,他便会成为星星,永照人间。

卢梭失败了吗?

失败了。

若说他成功了吗?

他成功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