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并不觉得家人非常重要,或者说并不觉得父母很需要我,所以我是很自由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我认为跟我的家庭人员构成有很大的关系,一家6口,爸爸、妈妈、姐姐、我、弟弟和妹妹。妹妹最小2000年出生,我和弟弟90后,姐姐80后。
为什么说我是很自由的呢?我上大二的时候,姐姐结婚了,弟弟弃学出去闯荡了,妹妹上初中可以在家陪着爸爸妈妈。我毕业刚工作的时候,姐姐家庭稳固,妹妹上高中,弟弟也结婚了,在家和老婆做着小营生,刚好也陪着父母。其实妈妈是非常强势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我老想离她远远的,越远越好,因为一接近她,我就有种很强烈的感觉,妈妈会控制我,干涉我的生活和选择。所以,来到大上海快两年的时间,我并没有强烈的思乡之情。毕业后的工作一直平平淡淡,也许是因为无论是大学期间还是工作期间,一直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并不觉得孤身一人在上海会很艰辛。而且对家庭没有特别的依赖感。
现在是2018年,我对自己以后的生活也有了很多思考,新的一年我需要为我喜欢的翻译兴趣做什么准备?是不是真心喜欢校园生活?关于春节家人的催婚或者相亲安排是不是要认真对待?这些事情毕竟需要一个一个慢慢来完成的,先从翻译兴趣入手,设定一个考取CATTI二级笔译证书目标开始。
短期的目标实现一定需要艰巨的行动支持。每天推进一点点,不免会有压力和负面情绪出现,孤身一人的奋斗第一次让我感觉到困顿和棘手,有几时想过放弃,就这样吧,何必逼迫自己,大家不都是这样过来的?踏踏实实过自己的小日子,放弃吧,多接接地气,哪有那么多的梦想?奋斗的同时再嘲笑嘲笑自己。当天计划完成后再回家堕落几小时,刷刷微博,看看搞笑视频,夜里接近零点的时候吃碗泡面,堕落到情绪最低点,刹那间觉得仿佛人生是绝望的,坚持的道路好想有人陪在身边。躺在床上,全无倦意的自己又翻开kindle给自己打鸡血。那么多相似的经历、那么多相似的人、那么多相似的思考。有共鸣的时候,便在朋友圈发条嘲笑自己的动态:学习不行、工作不行、长相不行、身材不行、家境不行、竞争力不行、经济能力不行、所谓的软实力也不行,那是什么支撑你活下去的?因为活着可以吃到好吃的!清晨翻到的第一条信息便是姐姐发来的:有梦想就好,有个最起码的希望。看到这一条的时候,真的是心里一暖,最想给的是一个拥抱。孤身一人的道路上,艰难难以自持的时候,发现家人还在身边支持和鼓励着,真的是让人很有力量再继续走下去。或许我是个冷漠的人,这竟是我最感觉温暖的时刻。
我很庆幸自己一直在做喜欢的事情,也很庆幸在我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时候,爸妈给予我自由的选择权,非常幸运有一个支持我的姐姐,我也很自信我家的00后妹妹是我的粉丝,还有家里一对90后小年轻时不时关注着我。努力想和别人活得不一样,却总能找到缩影,即使如此,也要活出自己,滚出随性。你呢?什么时候会觉得家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