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里(刚58页),我大概知道沈复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了。
他在46岁的年龄写的,也就是说他老婆去世五年后写的。
现在这章主要还是写思念她老婆,还有怀恋当初跟她在一起的时光,一下都让我觉得,这书就是为了他老婆写的。
但译者说的跟我不同,当然,我现在看的太少,只能看到这些。
序中说
可如果你只是想要听一个爱情故事,那么我恐怕你也许会有些失望。这个故事里的爱情,与人们想象中古老故事里的爱情并不一样。它更现实、更琐碎、更复杂,好像不那么纯粹,又有一点沉重。但是相信我,它仍然是美好的,美好、真诚而动人。
然而我还是更愿意将之解读为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人如何与世界相遇,与真实的生活相遇;如何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又是如何在世事的无常和无情中尽力地守护它;一个人如何遇到所爱,如何与所爱之人相守,又是如何最终失去了她;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是如何保守着自己的心,保守着生活中的诗意与宁静,又是如何在回忆中重寻生命的光彩、柔情与美妙……是的,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和心灵的故事,一个人心灵的小小史诗。
译者的观点先放一边,继续写我看到的书的内容。
刚看到他成婚(17岁),最甜蜜的时光,一起做射覆的游戏,就是你猜我藏了什么东西的游戏,自己脑补了那个画面,就是可以提示是什么东西,让别人好猜到,但我觉得他们的逼格应该更高,有诗词歌赋等掺杂在里面,不知道说的对不对,觉得古人那么文雅,当时的人也喜欢说这些,我猜应该是那样的,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两人也很有共同话题,你说我答,说的一些见解真的挺好的,摘来几句方便以后看。真的很羡慕这对神仙眷侣呢!
书摘:我说:“《战国策》和《庄子》的文字取其灵动痛快;匡衡、刘向的文章取其典雅稳健;司马迁、班固的史书取其广博宏大;韩愈取其雄浑、柳宗元取其峭拔、欧阳修取其跌宕、三苏父子取其才辩。其他如贾谊和董仲舒的奏疏策对之作,庾信、徐陵的骈体辞赋,陆贽的言事奏议之文……都有值得借鉴之处,难以一一尽举,全看个人的悟性,能否领会其妙处。”
芸叹息道:“古人文章,胜在见识高远、气象雄健,女子恐怕难以学得其精髓,唯有作诗这事儿,我觉得自己还算稍有所得。”
“作诗也不是小道,唐代科举还以诗取士呢。”我说,“若论作诗,必推李白、杜甫为宗师,不知淑姐姐想拜入哪家门下呢?”
芸便大发议论:“杜诗千锤百炼、精练深邃,李诗潇洒自在、落拓不羁,与其学杜诗的气象森严,不如学李诗的活泼洒脱。”
【芸也笑了:“我还有个启蒙恩师白乐天(白居易)先生呢,时时心怀感激,不敢忘恩。】
书摘:我又说:“卿卿既然这么懂诗,对辞赋的优劣想必也有见解。”
芸说:“我知道《楚辞》是辞赋的源头,但学识有限,还不能欣赏它的妙处。若论两汉魏晋诸辞赋家,气象之高华,语句之锤炼,我还是觉得司马相如最好。”
我忍不住和她开玩笑:“当年卓文君倾心于司马相如,没准并非被他的琴声打动,而是和卿卿一样,折服于他的文采。”
就摘到这里,真的挺喜欢他们的,虽男主有点感觉不上劲,如果跟他老爸学习一点官场的事以后也能混的挺好,多跟他老师学习一下也应该能挺好的,但是他安于平凡并享受其中的情情爱爱的乐趣,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像现在的人,总是想要太多了,迷失了自己,总是不能很好的享受当下,贪心太多,想要成功,却不努力,才华配不起野心,又不能自我调节;想要安于现状,却发现更难,一方面有社会的压力,另一方面有自己的压力,可说来道去,还是自己的野心在作祟,当然,最主要还是不努力却拼命想要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才这么苦恼。
写的有点偏了,纯属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批评自己而已,要么就改变,不要情绪化,好好工作,总有自己出头的一天,要么就过现在的生活,好好享受那份清闲,不要想的太多,什么都想要,人太贪心不好,自寻烦恼。
写这篇文感觉有点难啊!一不小心就写了半小时多,看来还要锻炼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轻松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