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时代已经过了,私域往公域的趋势不可逆转,为啥我还要写这个公众号?反者道之动嘛,闲得蛋疼。
互联网从搜索时代,到订阅时代,再到现在的算法时代。新闻的目的是让人感到焦虑和愤怒,但其背后的科学、经济学、教育和冲突趋势是有积极意义的,政治、学术和社会地位都是零和游戏,正和游戏才能造就积极向上的人,所以观者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乐观的心态。
互联网流量这个蛋糕确实很大,但是分的人也太多了,目光所及之处已经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状态了,当然还是有出路,流量变现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广告,会员和卖货,万变不离其宗,举个知识变现的例子。第一基础流量,通过人性的劣根性,贪嗔痴慢疑,把基本盘稳住,流量为王,没有基础流量是不符合互联网生存逻辑的。
第二行业背书,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不行的,付费学员在拿到结果后摆的谢师宴才是你的结果,别人夸一句比自夸强得多,这是交付能力的考验。
第三付费基数,付费学员是护城河,每个课程必须面临迭代和升级,不断更新,如果课程的确好用且有结果,付过一次费的大概率会付第二次第三次,只有盘子够大,次年迭代升级以后付费学员才会更多,看效率高低形成正向循环。
第四,最重要的一点课程本身内容的差异化、细化、分支化,学习的四个阶段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知识付费做的就是第二步分化。升级课程就是核心竞争力。难点是知识付费难免会落得一个割韭菜的嫌疑,至于商业模式的搭建,现在是个人就能搞一套虚头巴脑的东西,不是说它错,是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很多事情没必要非得自己耽误时间去做,不要孤陋寡闻的认为自己的资源多么好,跟那帮红星闪闪比起来屁都不是,当然吹牛谁都会。归根结底需要的能力是有持续输出个性化内容的能力,也就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坚持几年的时间,这就已经刷掉了大部分同行者,把所见总结成通俗文案的能力外加镜头前的表现力,这些行不行,要拎得清。
结合线下行业,比如目前线下医疗病患分配不均是医疗行业一个很现实的现状,具备权威符号的头部医院有源源不断的病患流量和门庭若市的生意,大多数人生病就是冲着医院的名气去看病的,而很少有人真正在乎这个医院具体诊室里面具体医生的行医水平,一个医院的名声就已经足够吸引病资流量。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大医院撑死,而小医院饿死的现状,医院的生存也是依赖于病人数量的,诊室也是有KPI的,医院也是需要创收的。更甚,医生资历虽然可以证明其经验丰富,但大部分医生通过这相同的一套医疗培育系统出来之后,看病其实就那几味药,就是那几个标准的流程,实际是差不多的。在某些特定病上经验显得更重要,效率更高。造成医院间流量分配不均,是大家的一厢情愿,这也造成了为何医生越老越吃香的现状,以及每个诊室每个科室主任都需要互联网工具通过线上引流到线下,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
然而持续输出内容就要求必须要扎根一线业务,有足够多的医生会诊或者生活人设素材来源,时间和精力有限,但互联网这套逻辑可以整合进任何行业的业务逻辑,就是个顺水推舟的事。这只能算互联网中的一个细分赛道。
然而流量培育是迎合,是低三下四,是对算法的妥协,是对人性的预判,最终是对玄学的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