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执勤交警截停检查一位货车司机陈某,发现陈某使用伪造驾驶证。18日陈某在父母的陪同下到佛山某交警大队接受调查处理,按规定会罚款5000元、行政拘留15日。本来也就是一个伪造驾照的寻常案件,但是其父母的一句“你们太过分了,他还是个孩子,才31岁!你们为什么罚那么重?”让这个案子上了热搜榜,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处理违纪处罚时,需要父母的陪同;对处罚有异议时,需要父母替他发声,陈某还真是一个31岁的“孩子”。父母爱孩子心切,对孩子的一切事情揽包办,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亲自解决。这类父母掉入了“家长陷阱”中。
五大“家长陷阱”,爸爸妈妈中了几个?
美国临床心理医生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斯托尔伯格在《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指出:家长陷阱是父母抑制不住为孩子排忧解难的冲动,挺身而出解救他们的情况。
1、解救陷阱:家长替孩子解决问题
前两天孩子班级微信群炸锅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在群里吵的不可开交,老师也非常为难。起因是两个孩子在学校玩耍时,因为争夺玩具起了争执,然后在争吵的过程中估计动手了,导致孩子受了点小伤,但是没什么大碍。但是两位孩子的父母不干了,在群里指责对方家长,后来老师受不了了,就把他俩单独拉了一个群。本来是一件小事,搞的如此惊天动地,儿子跟我说现在那两个小朋友见面都不说话了。
爸爸妈妈看到孩子陷入困境,担心孩子受欺负,心疼孩子,于是迫不及待的要替孩子解决问题。可是,爸爸妈妈这样做既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损失了一个自然教育孩子的好机会。本来利用这次冲突,可以教导孩子在资源不够时,如何进行共享;又或者教会他们物权的概念,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强迫别人分享给自己。可是,由于妈妈们的介入,两个孩子亲眼目睹了如何使用语言暴力来解决冲突。
有一组漫画讲的是“直升机式”父母:“孩子分数不理想,找老师理论,多要一分是一分” “孩子的手工课作业太难做,我来上手,拿A最重要” “孩子忘带作业了?飞也要飞到学校!怎么能让孩子难堪呢?” ......“直升机式”父母就是掉到了解决陷阱里。
2、火速陷阱:家长火速满足孩子的需求,不需要他们耐心等待
一次带孩子去肯德基吃儿童套餐,排队的过程中,有一个孩子不停的大声嚷嚷“什么时候才能到我们,我要吃榴莲蛋挞”。孩子妈妈即尴尬又恼火,威胁也好,竭力安抚也罢,对他一点作用都没有。
能够想象的是,这个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爸爸妈妈会把孩子的一切要求当成“圣旨”。需要什么,立马双手奉上。这类家长以为自己是爱孩子,实际上是掉入了火速陷阱里。火速陷阱里的爸爸妈妈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耐心,做事不沉稳,喜欢急功近利。等待对他们来说是种难捱的折磨,而且不会考虑别人,不会考虑时间场合,自己的需求最重要。
3、压力陷阱:不顾一切地推动孩子向前冲
如今竞争压力大,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害怕自己孩子比别人落后。于是各种胎教班、早教班、兴趣班、补习班齐上阵。即使报了班,依然觉得焦虑难耐,各种担心。压力陷阱让父母时时刻刻都盯着孩子,稍微有点不好的表现就如临大敌。
本来父母是想推着孩子往前走,激发孩子的潜能,可是压力陷阱往往使父母用力过猛。在孩子眼里,父母就像贪吃蛇一样,欲望永远无法满足。
4、给予陷阱:轻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给他们自己努力获取的机会。
《都挺好》中苏妈妈对苏明成就是典型的有求必应,什么都给。毕业旅行要2000,给;买房子缺首付,给;工作结婚了每月月光,继续给。从小对苏明成来说,钱来的太容易了,以至于根本不懂珍惜。工作结婚后依然花钱如流水,成了啃老族。
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其他孩子有的,自家孩子也不能少。可能最开始的时候还会尝试拒绝,可是只要孩子一哭闹,就会败下阵来。
5、负罪陷阱:因为内心的负罪感和不安感,家长冲动行事
如今父母大多都是全职,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或者小时候在不在自己身边,到了上学年龄才接到自己身边。父母或多或少都会有愧疚心理,觉得自己没有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因此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会竭力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以补偿孩子。
处在负罪陷阱中的爸爸妈妈,当孩子心有不悦,如果自己是元凶,就自己会责备自己,陷入负罪的感情无法自拔。
父母如何克服五大陷阱?以终为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以终为始是史蒂芬柯伟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二个习惯,指的是: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全心专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和目标。通俗来讲,就是先确立目标,然后利用目标来不断的规划和调整我们的行动。
对于育儿来说,我们养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能力离开我们。养育的过程就是给孩子不断积累独立资本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当我们始终围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个目标时,会认识到上述五大陷阱会让我们背离自己的初衷,培养出一个“中国式巨婴”,而不是一个用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的孩子。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以终为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解决了战略上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战术上的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拿破仑曾说过:“独立的思考可以拯救一个人的命运。”
如今社会纷繁复杂,各种信息满天飞,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被潮流挟裹着往前走,没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孩子早晚都会脱离我们,自己独自去社会上闯荡,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有的父母会给孩子报辅导班,比如奥数班、少儿编程班等等,但是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培养孩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日常生活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相比于刻意培养孩子逻辑思考能力,帮助孩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一些现象,效果会更好。
我平常跟孩子出门,会跟孩子讨论一些我们看到的现象。比如过红绿灯,我会引导孩子观察闯红灯的人有什么普遍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得出结论“闯红灯的人一般在两个年龄段:年龄比较大和20岁左右的小年轻”。然后我会引导他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虽然不到7岁,他已经能给出自己的想法了。“年龄大的一般都是小城市或者农村来帮忙带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然后在农村自由惯了,所以会闯红灯。而年轻人会比较大胆,不愿受规则束缚,想干嘛就干嘛,也会闯红灯”。当然这些都是在我的引导得出的思考,但是他能给出这些结论,我真的很意外。
平常在吃饭、走路等闲聊的时候,我喜欢让他给我讲他看的书、动画片还有学校发生的事情,然后我会假装自己是个“白痴”,问他很多为什么。在这些为什么的引导下,他会努力思考,有时候答案很异想天开。
这个方法不仅培养孩子的复诉能力、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一举三得,爸爸妈妈可以尝试一下。
2、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孩子会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在孩子还没有完全培养出自律的好习惯之前,需要父母帮助建立规则。这个规则小到生活起居,大到社会规范,都需要父母的帮助。
文化人类学家托马斯 韦斯纳说过:“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下,当一个家庭建立起一种稳定的日常惯例和日常活动时,家庭的幸福感都会得到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规则的建立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父母的需求,孩子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比如早睡的规则是因为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大脑的发育,而不是为了摆脱孩子,然自己有独处的时间。建立规则时,可以让孩子参与进行,对孩子解释每一条规则的原因,增加孩子的参与感,这样在执行的时候孩子也不会反感。
规则建立后,剩下的就是执行和坚持了。规则执行的过程中,最忌就是父母的摇摆不定。当培养了孩子的规则意识后,看电视看多久、几点上床睡觉、回家是先写作业还是先休息等许多问题,解决起来会相对容易很多。
3、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013有一个新闻报导,讲的是17岁神童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但后来因为生活自理能力差被退学。这个神童的妈妈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帮孩子打理饮食起居的一切事情。大学四年,也一直陪同在孩子身边。这个案例虽然极端,但是也反应了部分问题,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在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时,要遵循一个概念: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教育心理学家列夫·维果斯基提出来的,指的是“孩子现在能做到的”和“孩子通过教育激发潜力后能做到的”之间的能力范围。我们期待孩子养成的生活习惯应该落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已经做的很好的不必要花时间精力了,而对于那些孩子再怎么努力也暂时做不到的,也不用着急培养。
在培养孩子的自主习惯时,采用引导的方式,先示范,然后让孩子动手。很多家长可能做着做着就变成自己代劳了。当孩子有了好的表现时,对孩子加以肯定表扬。我们不仅要认可孩子做的事情也要认可孩子本人。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后收拾了玩具,在夸孩子“玩具收拾的真整齐”同时也要夸孩子“你真是一个做事认真又爱整洁好孩子,真棒”。相比于只对事不对人的夸奖方式,这种既对人又对事的方式,更加有助于孩子培养好的习惯。
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警惕上述五大陷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拒绝做“直升机式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