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日记星球269号星宝宝,我正在参加日记星球第十二期蜕变之旅,这是我的第0229篇原创日记。我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
早上风风火火跑到工地,保昌已经到了,不得不佩服他的敬业精神。年纪轻,长得帅,还这么用功,也是没谁了!佩服!佩服!
工地上一层研磨和上料在有序进行,二层的交通设施装订和车位划线在继续。男神统摄着整个工地,大家坚守岗位,倾力奉献自己的力量,工地在点点、悄悄发生变化,期待中!
从工地出来,小雪花已经变成大雪花。走在今年的第二场雪中,已经没有了初雪时的新鲜和激动。
冷风中,早起心中燃起的熊熊火焰,忽然间关上阀门,顿时只有些些星火了,意兴阑珊中,只想着回家去躲进被窝,看我想看,听我想听。
于是,一天就这样溜走了。内心或曰内在世界、精神力量是行动的能量源泉,看来此言不虚。忽然觉得不会过星期天了。在床上和沙发上辗转又辗转,有些许的煎熬。
明天必须徒步去,不管路多难走,有些东西,需要在路上才能消化。
下面摘抄《罗辑思维》中思想隐者熊逸对阳明心学的解读。
1.在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一统天下的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即:终极真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要寻求真理,就要到外部世界寻找。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最后会由量变到质变,豁然开朗。
2. 王阳明却说:不对。寻求真理,不用借助宇宙外物,而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套完整的终极真理,把内心的真理挖掘出来,再扩充到万物之中,去影响别人和社会,这就是“致良知”。程朱理学要求向外,王向明强调回归内心,路径正好相反。
3. 王阳明可不是从小就反对理学的。和当时人一样,他从小把程朱理学奉为真理,认真学习。按照自己理解的朱熹的方法,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一连七天,结果不仅没有收获,反而病倒了。慢慢的,王阳明发现“格物致知”这条路走不通,对程朱理学产生了怀疑。最终,开创了一套新的理论——阳明心学。
4. 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的另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如何看待“知”和“行”的问题。程朱理学认为“知”和“行”虽然有联系,但两者是不同的,而且往往强调先知后行,王阳明反对将“知”和“行”分离,认为要“知行合一”。
5. 啥是“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看来,“知行合一”不是说知道了就要去做,更不是说行动要和内心的想法契合,而是“知道”和“做到”本就是一回事,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道了就一定会做到,之所以没有做到,是因为不曾真的知道。这和今天大多人的理解区别很大。
6. 有人可能要反驳了:有做坏事的想法,最后克制住了,这并没有做坏事啊。怎么“知”就是“行”了?王阳明会告诉你——“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只要有了做坏事的念头,你就已经做了这件坏事。
7. 因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所以王阳明认为:只有靠不断修炼,提升道德修养,从内心深处断掉做坏事的念头,才能成为圣人。
8. 从这个角度看,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并没有实质区别。目标都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只是一个推崇向外追寻天理,一个强调向内回到内心,路径不同罢了。
9. 程朱理学强调从圣贤书中获得真理,成为圣人。王阳明却说,终极真理只在我们心中。这很能激发人的自信,但也导致一个后果——真理不在书等外物上,那就不用读书了。所以王阳明的后世弟子中,多有一种反智主义的热情,特别不愿意读书。
10. 王阳明晚年的“四句教”可以概括他的心学思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翻译过来就是:内心的本体是纯粹、无所谓善恶的,但一旦动了意念,善恶就随之而来。要靠自己内心的“良知”懂得区分善恶,通过“格物”不断抛弃内心的恶念,最终我们就会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