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小镇都是一部精确运转的机器,终年不止不息。每天从凌晨开始,小镇就开始了一天的运转,直到一天结束。
凌晨三点,行人寥寥,街边路灯睁着昏黄惺忪的眼睛,无神的俯瞰着脚下的一亩三分地。一夜的疲惫仿佛也让它的眼睛充满了血丝,昏昏欲睡。
路边偶尔驶过的一两辆汽车,路过人行道也丝毫不减速,似乎司机也知道大部分人还在梦乡。
他们都是镇上第一批起床的,正在为早市做准备。他们的目的地可能是菜场,供货商,也可能是街边摊头,都是为了生活奔波的劳动人民。
凌晨五点,镇上一半的人都已起床,他们基本都是操持一个家庭的主妇,老人。
菜场上熙熙攘攘,你推我挡。地面上充斥着青的,红的,黑的各种复杂的颜色,混合成一幅专属于清晨的抽象画。
只是空气中的味道不怎么平易近人,像一个国家一样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有些地方腥臭扑鼻,细细辨别可以发现混合着血的甜腥,水的水腥,那是水产摊;有些地方浓郁的泥土气和绿叶的清香随风飘扬,那是蔬菜摊;有些地方还没靠近,就被浓稠的酱油,桂皮等佐料味糊了一脸,仿佛前面是饭店后厨,那里则是调味料摊。
而随着汽车的普及,尾气刺鼻味似乎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区域都有它的存在。
叫卖声,杀价声,盆碗交织声,塑料袋碰撞声。所有的一切组成了一首人间的交响曲。
清晨7点,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已起床,整个小镇开始迎来正题。空荡荡的街上车辆开始多了起来,自行车,电动车穿插其中,偶尔小堵个车,都会迎来一方愤怒的叫喊。这些人基本都是不愿早起哪怕一分钟,紧赶慢赶去上班的。
这时候街上红红绿绿的早餐摊是最忙的,细细一看,牛奶豆浆油条粽子什么都有,显眼处竖着两个台牌,分别是支付宝和微信。
每个摊主都忙的不可开交,他们恨不得三头六臂。眼花缭乱的动作搭配上热情洋溢的脸庞,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语文课本上的插画“铁人王进喜”,他们都同样感染者我们。
如果你路过学校,可以清晰的听见朗朗的读书声,洋溢着青春的朝气,那是祖国的花朵。或许你还会由衷地感叹一声:“年轻真好!”
民以食为天。中午11点,是一天中非常重要的时刻。家家户户挺立着的烟囱上都冲出一条笔直的烟柱,像一个个绿皮火车头散落在稀疏的树林间。偶有轻风拂过,或白或黑或灰白相间的长烟就会稍稍欠欠身,冲你弯个腰,低个头,说声“你好”。
这时家里是最热闹的,主妇们做完了饭,把热腾腾的饭菜匆匆端上桌。乖巧小孩子早早地安静围坐在八仙桌边,顽皮的孩子会迫不及待地把手伸向佳肴,每次总是换来长辈的一声呵斥。
饭后的镇子是安宁和惬意的。空气中残留着食物的气息闻着觉得饱。人们悠闲地躺在油亮的藤椅上荡啊荡,顺着门口向外望去,好像一切都凝固了,连思想都停滞了。
午后暖暖的和风慢慢涌进来,带着慵懒的气味。阳光白花花的,树也一动不动,快要睡着了。远方不知那户人家传来更年期妇女细碎繁琐唠叨声,经过空气的过滤,转换成了悠悠的睡意。
下午七点,就像突然按下了启动键,无数的人流蚂蚁一样从四处冒出,向广场和河边聚集。结束了一天的辛劳,现在的时刻才是生活的馈赠。他们三五成群,像蚂蚁一样聚成一个个小团体,有时隔着老远就能听到阵阵银铃般的欢笑,有时不知哪里突然爆出一声呵斥。
不远处的广场上,孩子们霸占了健身器材,大群大群的孩子围着双杠玩着老鹰捉小鸡,还有几个孩子在长辈的陪同下吊在双杠下,一双双大手小心地虚托在下方,保护着她们。
金色的太阳扯着云朵的衣角,矮矮的垂下来,似乎在抵抗着地球引力。它把最后一道橙黄色的光芒射向大地和天空,映得云彩通体透亮,熠熠生辉。空气中还残留着白天的热量,青青的草地踩上去微微有些发烫。
广场的另一端,是大妈们的乐园。远远飘来的动感音乐声,俨然是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大妈们整齐的踩着节奏,肆意的舒展着身体,前面的老手领舞,后面的新手跟随,偶尔还有屁大点的孩子穿梭在队伍里,大人们的惊呼声紧随在后面,有种别样的美感。
晚上9点,街上到处传来哗啦哗啦的打烊声,汽车和电动车的启动声以及人们疲惫的道别声。忙碌了一天的城镇将开始休息。万家灯火亮起,远远看去,一个个四四方方的窗口透着或明或暗柔和的光,像一个个悬在空中的孔明灯。
街上的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少,汽车都安安静静的停在路边,操劳了一天的它们也合上了眼睛。
白日里的余温这时已经散尽,呼呼的晚风吹来,带来丝丝凉意,让仍然奔波在外的人们不禁紧了紧半敞的衣襟,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周而复始的一天就要过去,几个小时后,又将是一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