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看冯小刚和葛大爷的贺岁片似乎是比看春节晚会更重要的事情,只是今年似乎不大一样了,我很惭愧地说,我看的盗版,而且还是半夜加班的时候分神在同事的电脑上看的,若说对《私人订制》一句话评价的话,嗯,看盗版都不能值回自己的心理票价。
想想去年,至少还有一部《1942》让我有所期待,虽然电影的诚意在,作为一部多线交织的电影,不论是片中反映的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矛盾,还是民族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矛盾,最后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就是“安土重迁”“家本位”的传统家天下思想转变为爱心和责任为主的现代认知;但是,全片饥荒描写不足,宗教主义体现不充分,高潮不够突出,明显的后劲不足。
再看看今年,看到片名我就没了想法,数个短段子,加些易上口的搞笑台词组合在一起,还没有每周日晚上看王自健的脱口秀来的带劲。似乎自《非诚勿扰》起,就总要熬一锅心灵鸡汤,学人家讲道理,不接地气也没了讽刺,我们这些年一直期待的东西没了,以后的电影还如何期待呢?
现在距1997年整整十六年过去了,《私人订制》的冷饭似乎炒的有点过了。曾经的冯导的电影就是一股子市井幽默,真实接地气,拍出来的电影就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集合,这逗贫玩好了叫艺术,调侃做到位也就是幽默。但只有一个问题回避不了,就是市井幽默一定要扎根于市井,想要把这种幽默发挥到极致您就必须把桌子上那瓶红酒换成二锅头。也许冯导拍了多年的市井幽默,也想高雅一点,什么自己不习惯的不喜欢的就拍什么,于是就有我们看到的《唐山大地震》就有我们看到的《1942》,就像《私人订制》里的李成儒,最后雅过敏。
冯导的电影我看的不算多,也不算少,每年总会翻出他的几部电影出来看看,比如《甲方乙方》,比如《大腕》。只是从《集结号》之后我就再也找不到能翻出来再温习一遍找找回忆的电影了。想想,这也不能算是冯导的错,或许是我们自己的错吧,我们现在看的越来越多,品味越来越好,想看的满意的自然就越来越少。
现在看电影,有时候真是一件烦心事儿。心血来潮想去电影院感受一下大荧幕的魅力,到了售票厅盯着满墙的海报与片名竟然不知道看什么好。挑片名、挑导演、挑编剧、挑卡斯阵容,总有一处不满意的,或许全都满意了,看完之后出来依旧骂骂咧咧,这是神马玩意儿!
看电影这事儿,也就图一乐,咱不能太过较真,凡是抱着专业的眼光去看电影的都是耍流氓。只是咱花个几十块钱去找个乐子,吐吐槽让自己宽心也不行么?行!当然行,必须行。
看电影这以大众娱乐的活动似乎是除了广场舞和唱K之外的最能激发广大群众文艺细胞和艺术细菌的行为了。一张票三四十的价格,换来两个小时看看别人在你眼前较真跟自己死磕,似乎没有比这更廉价又更有群众基础的活动了。看场话剧你要懂艺术、听音乐会你要懂艺术,看画展你要懂艺术,只有电影是个文盲都能乐得前俯后仰拍手叫绝。
我们都是挑剔的,这挑剔也是随着我们生活水平提高而愈演愈烈的,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至少这是逼着我们的电影人去进步,去提高。虽然还是有不少人会面对大伙儿的吐槽叫嚣着你行你上啊,但是事实却是你越如此叫嚣,你就越没有票房,最后只能销声匿迹。
现在拍电影的门槛越来越低,自从“微电影”这一概念被炒热之后,就越来愈多的人顶着“独立电影制作人”的名头在大街上乱晃了,拍出来的片子不能上院线就上互联网发行,各种小短片在各大视频网站一岁一枯荣,甚至还不如一条优酷的贴片广告的播放量,当然我更愿意去看贴片广告,因为我知道播完贴片广告就是我想要的内容了。
去年年底看完《1942》到昨天看完《私人订制》可以说是整整一年了吧,能让你记住的电影有多少呢?也许大多数让你哈哈一笑就忘了,有些让你吐槽一番也不记得了,看看电影打发时间,只是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我们的选择似乎越来越少,想去看场电影啊,越看越烦心。